“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箭。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形象的演绎了飞将军李广“射虎中石”的典故,突出了他的骑射能力以及临阵之勇武。而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写尽了一代名将坎坷的一生。

在《史记》中,司马迁借星象家王朔的口吻,认为李广杀降不得封侯,但是后世认为,李广不得封侯是自身性格造就的悲剧。李广难封,折射出了时代转型下的传统武将困境,更是西汉从骑射到冲击战术革新背景下的宿命。这种战术革新,建立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大规模冲突的背景之下,而之所以会被人们忽略,则是因为后世对于骑兵的长期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实的骑兵作战

真实的骑兵作战

一提到骑兵作战,大多数人脑海中便会涌现大规模骑兵军团冲锋陷阵,或者是两军主帅阵前交战,大战几百回合的画面。但是很遗憾,在西汉的战场上,基本不会出现这种令人血脉喷张的情况,因为此时马镫还没被发明出来。

马镫发明后,骑兵相互作战,最常见的是双方在一定距离后便开始冲刺,在接近时用手中的武器瞬间击杀对方。但是在实战中,这种单兵作战的场面则很少发生,骑兵面临的往往是成建制的步兵或者是骑兵集群,一次冲击往往需要与多名敌军,这样下来生还率会很低。因此,骑兵的作战,往往是大规模集群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时间拨回到秦汉之际,中原政权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也采用了游牧民族的战法来组建骑兵部队。骑兵虽然和战车一样可以高速奔驰,但是由于缺少马镫,难以进行冲击作战,只能用弓箭射杀敌人。此外,骑兵的弓并没有步兵的弩箭杀伤距离远,战马的目标又太大,战国到秦汉时期,骑兵没有击败成建制步兵的先例。

事实上,匈奴骑兵相比较汉军步兵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因为骑兵的机动性,匈奴人大规模劫掠并不会遇到成建制的汉军步兵,而汉军步兵也不可能追击高机动性的匈奴骑兵,因此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匈奴似乎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就人们耳熟能详的白登之围来看,这是汉匈之间首次大规模作战,双方妥协的根源在于谁都没有把握直接吃掉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骑兵战术革新——从骑射到冲击

西汉骑兵战术革新——从骑射到冲击

在西汉建立的同时,草原上的匈奴也开始崛起,冒顿四处征伐,将草原各民族纳入其统治势力之下,形成了北方草原第一个统一的游牧王朝。冒顿建立的北方匈奴,将以往各自为战的草原力量整合起来,对中原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胁。《史记匈奴传》记载:“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文景之时,匈奴便经常会流动到汉朝边境狩猎,一旦发现边境防御力量不足,便把狩猎转变成了劫掠。文帝、景帝曾多次集合重兵防御匈奴,但是往往主力赶到,匈奴人已经饱掠而去。经过多年汉匈战争,西汉君臣早已达成共识,与匈奴作战必须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即位时国库充盈,便开始酝酿彻底解决匈奴威胁。但是,即便是大力发展养马业,汉代的骑兵部队依然无法媲美匈奴骑兵。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匈奴人可以在颠簸的马背上拉弓射箭,而这是汉族骑兵所不具备的。汉武帝于元光六年,第一次派大规模骑兵出击匈奴,四万汉军损失过半,足以说明传统骑射难以对抗匈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稍早的中原战争中,就已经有骑兵冲击的尝试。项羽垓下战败后,以二十八骑便冲开了汉军骑兵的包围圈。因此,汉军对匈奴的优势不在于骑射,而在于阵法和纪律,如果把步兵的作战纪律运用到骑兵身上,移动的兵团便能平衡掉匈奴人的个体优势。

从卫青开始,汉军的骑兵战术便不再与匈奴进行远距离骑射,而是把步兵的正面冲锋战术移植过来,用近距离肉搏战抵消掉匈奴人的骑射优势。就是这么一点小小的改变,却赋予了骑兵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当骑兵组成冲击方阵,成建制的向敌人冲击而来时,靠着强大的惯性,匈奴人基本上非死即伤。更为重要的是,西汉骑兵的长兵器肉搏时面对匈奴人的马刀时,一寸长一寸强,更有利于击杀对方。

汉匈之间的战争形式,由双方的远距离对射,变成了马上的步兵打弓兵,近距离肉搏下,骑射技艺无法发挥,自然步兵占优势。正是由于汉匈双方统治逻辑的不同,使得卫青可以让手下士兵从事高风险的冲击战法,而匈奴则没有这种让骑兵成阵型正面搏杀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将军李广:战术变革下不合时宜的失意者

飞将军李广:战术变革下不合时宜的失意者

在卫青采取大规模冲击战术取得胜利的光芒下,李广显然是一个失意者。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李广勇武的记载,带百骑深入匈奴,射杀三名匈奴射手后,面对数千名增援的匈奴骑兵,仍能带将手下安然返回军营。甚至在受伤被俘后,还能趁机夺得匈奴战马,射杀追兵后全身而退。

李广平生多次参与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未立大功却胜少败多,根源在于他过于依赖自己的骑射特长,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李广常年生活于边地,作战方式自然受到匈奴人的同化,统帅军队依靠个人魅力而非严整的军事纪律:“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一名骑兵将领,身先士卒固然能够激发士兵们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是却无法取得胜利的战果。元光六年出击匈奴,李广本人被俘后逃脱,麾下一万骑兵全军覆没,很有可能是个人身先士卒被俘后引发的崩盘,缺乏纪律的部队,在各自为战的窘境下被分割歼灭。

李广并非不知道冲击战术对匈奴的效果,元狩二年,李广率军深入匈奴后被左贤王围困,便命令自己的儿子李敢与数十骑直贯敌骑,出其右而还。但李广却只将其作为激励士气的举措,仍然坚持与匈奴对射,所幸张謇率军赶来,才避免再次被俘的命运。放弃成熟的冲击战法而继续固守传统的骑射技艺,最终使得李广胜少败多,难以封侯。忽视汉匈战争大背景下骑兵战术的变革,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以及骑射技艺的盲目自信,才是飞将军李广个人悲剧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