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联合商报 记者 刘志 北京报道 进入4月,全国劳动力市场持续回暖,80%返乡农民工已返岗复工。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分别主持召开了东中部9省(市)、西部9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持中小企业政策落实情况电视电话会议。辛国斌提到,根据工信部对部分云平台大数据监测显示,当前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超过80%。此外,截至4月17日,北京市2130项规模以上在建工程100%复工,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9.9%。为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复工复产,北京组建工作专班,制定促投资工作重点任务表单,联审联批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不断优化建设项目复工政策环境。

复工率复岗率稳步提升

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我国面临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大幅增加,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总体看来,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稳就业任务艰巨繁重。

“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加上就业优先政策的持续发力,就业市场有条件保持稳定。”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表示。

“从行业看,以消费类为主的生活服务业受影响较大;从就业群体看,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表示。

今年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同比下降。1月、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和6.2%,环比分别上升0.1和0.9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分析,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低,灵活就业人员比重高,外部冲击下,所受影响十分明显。同时,疫情期间企业招聘活动减少,市场就业机会不足,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部分求职者就业暂时比较困难。

中央到地方及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就业市场正产生积极变化,各地企业开工率和复岗率稳步提升。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市场需求逐步回升,经济增长逐渐恢复,劳动力需求也将陆续恢复,就业形势将进一步改善。”张毅表示。3月28日,全国规上工业企业98.6%和89.9%的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比2月23日分别提升15.5个和38个百分点,比3月1日提高3.6个和22个百分点。钢铁、电子行业复岗率均超过90%,纺织、机械、轻工等在70%至90%之间。截至3月18日,全国已有1亿农民工外出务工,占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的80%。

智联招聘周报显示,3月16日-3月20日,企业招聘职位数环比上涨1.14%,求职行为环比增加12.02%。特别是在求职端增速的不断推动下,就业竞争指数提升至17.4,超过去年同期的15.6,劳动力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税收优惠政策再延长惠及中小微企业

“中小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对于稳增长和稳就业意义重大。稳住了中小企业就稳住了经济的基本面。”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表示,当前实施的一揽子政策总体较为有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更大的零售、餐饮、旅游、文娱等的扶持力度,引导信贷资源向这些企业倾斜。

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新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上去年减税降费政策翘尾,预计可为企业减负1.6万亿元。并决定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专家认为,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将增强企业恢复生产的动力和信心,助其渡过难关。

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加强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普惠金融服务,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实行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将部分已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延长到2023年底。其中,包括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发放100万元及以下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税收优惠政策,兼顾医疗救治工作、减轻企业社保负担、支持小微企业、鼓励外贸出口等多方面,这些举措的覆盖面是较为全面的,且与现有财税政策形成了协同效应。”普华永道中国税收政策服务主管合伙人马龙表示,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减免措施,精准地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纳税人减轻负担;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用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减轻经营压力,帮助企业稳定劳动关系。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向好,企业陆续进入复工复产状态。特定行业的亏损结转年限延长、降低用电用水费用等举措对支持复工复产具有积极作用。

“小微企业比较突出的困难在于资金实力不足,融资渠道有限。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为了稳定员工队伍、市场及客户,成本仍在增加。但是,由于还没有完全复工复产,且小微企业通常处在产业链中的配角位置,受整体市场及经济恢复的制约很大。”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在支出持续增加而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小微企业资金困难尤为显著,部分企业如果不予以及时扶持,则有可能面临倒闭风险。

李旭红说,我国小微企业以服务业居多,受疫情冲击较大,因此小微企业可持续经营已成为应对疫情复工复产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精准施策首先应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困难。

“前期出台给予贴息、增大信用规模、减税降费,以及近日出台银税联动、以纳税信用作为融资信用予以贷款等政策发挥了积极效应,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形成政策合力,产生协调效应。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各项政策,主要着力于对金融机构税收减免,以鼓励其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李旭红表示,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贷款利息免增值税。此项政策着力于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放贷,并且扩大了贷款范围,包括小微企业、个体户以及农户。同时,限定了小额贷款范围,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贷款享受利息免增值税范围限定在贷款金额100万元及以下,小贷公司给农户贷款享受利息免增值税范围则限定在贷款金额10万元及以下。

二是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按90%计税。例如,对向农户发放10万元及以下贷款的利息收入、为种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对小贷公司10万元及以下农户贷款利息收入按90%计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以上两点减计收入,均可减少金融机构(以上收入)企业所得税10%的应税收入。通过减少金融企业所得税,鼓励其加大对小微企业发放小额放贷。

三是贷款损失准备金可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根据税法,按照据实性原则,一般不允许企业对没有实际发生的损失开展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但是金融机构例外,可以扣除贷款损失准备金,通常按照年末贷款余额1%比例扣除。扣除损失准备金可以使当前企业所得税税额减少,也是通过减税,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

央地频出新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从引导金融机构更多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从鼓励民企参与重点领域混改,到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近日,支持民企发展的利好政策接踵而至。与此同时,围绕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中央和地方频频提及吸引民间投资。据悉,在医疗、金融、新型基建、未来产业等诸多重点领域,民间投资力量将加快集结。

“对于世界各国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难是共性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小微企业可抵押的资产有限,风险较高。但是,融资又是小微企业必须突破的瓶颈。因此,通过给予金融机构税收减免,可以鼓励其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力度,帮助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李旭红介绍,以上政策均属于延续性政策,可执行至2023年,且主要是针对小额贷款。

从全国层面看,近段时间,在推动经济加快恢复上,支持民企发展的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频吹政策暖风。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强调,要继续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恢复常态,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辛国斌4月10日指出,要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力度,切实发挥好清欠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方面的促进作用。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欢迎符合条件的、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到中小银行的改革重组中来。

专家表示,民营企业在稳经济中发挥着突出作用,是稳增长的关键力量之一。在支持民企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将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量的占比已经超过60%,民间投资的市场敏感性对全社会投资走向具有导向性影响。

在激活民间投资方面,相关部门和地方动作频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从各地公开推介并已与民间资本签约的项目中,筛选出了前期工作手续比较完备且有贷款等融资需求的项目共638个、总投资近4700亿元。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加强投融资对接,推动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强贷款支持,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民间投资在高效灵活、创新性高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在新领域和高新技术层面不断发展的民营企业,可以降低经济波动对企业自身带来的影响,避免传统刺激所带来的产能过剩,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