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祸从口出”,尤其是在娱乐圈,稍不留神便有可能被媒体刻意曲解,从而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此前尹正劝说黄晓明在接受采访时不要瞎说,这便是最好的佐证。当然,这句话用在杨坤犀利点评《惊雷》的事情上同样适用,他与《惊雷》创作者引发的口水战,便源于说话的不严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0日,《惊雷》的原唱者上传了《惊雷2玄月》,听到新歌之后的直观反映便是,音调大体上没有很大变动,只是嘴中的词完全变了,除此之外似乎外行人看不出其他亮点。不少人留言都说这与旧版惊雷没有什么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拉回到几天之前,当初杨坤在视频当中对于《惊雷》的嫌弃程度,想必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而当初杨坤站出来犀利点评,粉丝是划分两派的。

支持杨坤的人认为他的点评很到位,站在专业人员的角度,《惊雷》算不上歌曲。反对杨坤的人则认为存在即合理,刻意贬低不是明星该有的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谁也没想到,杨坤的点评直接上了热搜,从而引发更大的争论。此时身为原唱的MC六道看不下去了,直接在短视频平台对杨坤进行声讨,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惊雷》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

另外,后续发表的视频中还希望能和杨坤当面来探讨歌曲的好坏。这些话有丧失探讨的初心,此刻舆论的风向开始转变,支持杨坤的人变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里原唱犯了两个逻辑性的错误。一方面,《惊雷》确实火,但是火不代表好。贾乃亮前妻跟万弟弟的视频背景音乐也挺火,但是过后无法进入经典曲目。况且如果说火,《老鼠爱大米》可比《惊雷》强多了,主唱杨臣刚也没狂到这种地步,更别说单用一首《惊雷》去挑战杨坤在乐坛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同是原创歌手,发展却是参差不齐。不可置否,喊麦是一种网络文化,在众多的主播当中,能喊麦的人不在少数,难道这些都是歌手么?有些主播转型成功,可毕竟像冯提莫和刘宇宁这类转型成功的人太少了,自然想跟杨坤面对面去争论,还要看对方给不给这个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杨坤用“咖啡大蒜论”直面质疑,言外之意便是说,咖啡自己也爱喝,大蒜自己也爱吃,可是谈论《惊雷》实在没必要。至此杨坤跟惊雷的纠葛算是画上了句号。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学迅在短视频的发声,令《惊雷》陷入了抄袭的漩涡当中,而成学迅也晒出了相应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学迅的证据显示,在伴奏的整体流畅度上,此前他创作某首音乐的伴奏,确实跟《惊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使得《惊雷》确实变成了一道真的惊雷,而且引起的反响更强烈。按理说这件事MC六道应该给出说法,然而他再次“祸从口出”,在视频当中直接辱骂对方为“神经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坦白讲,《惊雷》究竟有没有抄袭,自己摆出自己的证据就行,而MC六道首先对杨坤出言不逊,随后对成学迅口吐芬芳,即便杨坤和成学迅在乐坛的地位比不上刘德华和张学友等人,可是音乐上的比拼,何至于上升到人身攻击呢?至少在旁人看来,抄袭的问题没有澄清,反而是表现出了恼羞成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意思的是,老艺术家潘长江在一次连线当中,也提到了《惊雷》,但是潘长江说出的话,却不是那么客气:不要什么紫金锤,不要这玩意。

潘长江虽然不是科班出身的歌手,好歹人家也有《过河》曲目的红极一时,虽然算不得经典,但是很多人依旧能记起旋律,而潘长江对于《惊雷》的无情吐槽,令不少网友都感慨大快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长江和杨坤对于《惊雷》的态度,除了吐槽便是嫌弃,而此时《惊雷》的发展有了不同的声音,认为这首曲目输给了不懂喊麦文化的人。其实平心而论,《惊雷》没有输给杨坤,更没有输给潘长江,既然传唱度高,自然有一定的功底,而现如今《惊雷》所取得的成就,全都毁在了原唱MC六道的一张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吹不黑,至少站在个人立场,喜欢《惊雷》高亢的节奏,之所以出现态度上的反转,并非音乐上的不合格。只是看到所谓的原创人员用原本幽默的东北话,对乐坛前辈出言不逊,这恐怕不是一个合格的创作人该有的表现。

或许原唱MC六道,应该学学《少年》原唱对于杨坤的回应,有理有据,不失风度,这样的态度不仅旁人看了心里舒坦,也是一个音乐人的基本素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杨坤犀利点评,又遭潘长江无情吐槽,《惊雷》究竟差在哪里?其实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每首火爆音乐的背后,都是创作人的心血,想凭借一首歌就能被人铭记不是不可能,但是音乐功底和职业素养缺一不可。

要知道,喊麦是一种网络文化,当你决定说出某些不当言论之时,背后的文化也会遭受牵连。如何管好自己的嘴,确实是一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