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历经许多朝代。就普罗大众的关注度而言,似乎当以三国为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这段历史进行关注和评论的可能大都是史学家、知识分子和官员,而且谈的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没什么创作和虚构。

隋以后,这个话题渐渐“下沉”,平头百姓也熟悉了三国人物和事件。是因为老百姓的素质上去了,翻阅起史书了?哪儿呀,是因为一些文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创作,包括口头形式和文字形式,前者是戏曲之类的文艺表演,后者是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

经过文人的虚构和创作,比起史书,戏曲和小说中三国人物的一言一行生动活泼了许多,还有了史学家无法捕捉的细节。这样的作品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传播面无比广阔。

其中,对三国故事起了最大推广作用的就是署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此书为底,20世纪以来还有了两部同名电视剧。近些年,三国剧《军师联盟》据说口碑不错。该片以司马懿为主角,在曹刘之外立起一个新的大视角。不消说,这也是演义,和历史隔着老大距离,而且这个距离还是人为设置的,讲的是某潮流大叔心中的司马懿。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小说《三国演义》在文史的地位有点类似于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影史的地位。它们都被奉为经典,拥趸无数。就本身而言,他们或许是不错的小说和电视剧,一个文笔精彩,一个表演精湛。但如果把它们和各自的本源联系起来,你会发现,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有不少的改变,使得人们对本源产生了误解,歪曲了真相。

相较而言,三国问题更严重,因为83射雕的本源是小说,那也是虚构的,只涉及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好与坏,而《三国演义》本源是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不容想像和虚构。而诸多的三国文艺作品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历史,使人们对这段历史中人和事的评价都带上了创作者的影响,成见太深。

任何一朝的人物,后世之人对他的认识总是有一定程度的“失真”,给予的历史地位和事实不一定相配。我印象中,三国人物的“失真”度最高,在后人眼中的印象与真实情况严重不符,这是其它朝代罕见的。

曹操和周瑜评价过低,被黑化。戏曲中的曹操被涂成一脸白,状如死人,是为“奸臣”;《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成了志大才疏,嫉妒诸葛的小人。

诸葛亮和关羽是被拔高的。

对历史上的诸葛亮,《三国志》有评:“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就是说,诸葛亮治理政务的能力强过治理军队;治军时,善于管理,不善于用谋略打仗,更不会用奇谋取胜。所以,可以得出三点结论:1.诸葛亮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军事家;2.作为军事家,他有短板,不全面;3.这块短板恰恰就是谋略。

历史上的关羽,在那个军事家辈出的时代,论个人武艺,论领兵打仗,都远不是最杰出的。除却军事才能,关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忠肝义胆”,他一生追随刘备,匡扶汉室。就追随刘备而言,刘备首先是他的大哥,其次才是君主。他二人先有兄弟情谊,君臣关系,并非君主招揽人才那么简单。关对刘忠心耿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兄弟情。不然,刘备集团并非实力最强,关羽完全可以效忠曹操,不必有什么道德负担。

后有

诸葛亮虽然被视为智慧的代表,象征着“足智多谋”,也不过是在川渝和襄阳等相关之地有座武侯祠罢了,关羽却是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都有关帝庙。历朝历代,关羽不断“加官进爵”,比诸葛亮更受待见。最后,关二得了“武圣”之位,成为武人中的第一人,与“文圣”孔子比肩。

一个历史上原本普普通通的将领,居然和至圣先师相提并论,这番“逆袭”世上少有。

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也许大体上是这样的,但说到具体的人和事,你能分清虚实吗?我只知道,这本书里曹操周瑜被黑化,诸葛关二被神化。千百年来,大多数普通人就这样被这帮文人给戏弄了。

很多人喜欢《三国演义》,谈得上熟读,来来回回多少遍了。从文学角度来看,没什么不对。从史学角度来看,次数越多越有害。你想了解的若是三国史,那么通读一遍《三国志》也比精读数遍《三国演义》妥当。

当然,《三国志》枯燥难懂,作为非专业人士,读后世史学家的相关研究和评论专著,也是可以的,选一本深入浅出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