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近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安排部署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时提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通过网络公开课、新媒体直播、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

为此,宝安区应急管理局联合南方+开展5期《防灾减灾小贴士》专栏,每天普及减灾防灾知识,让市民提前预习,做足功课,提升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这是最后一期,敬请关注。

夏日高温,太阳炙烤着大地,路旁的荒草丛几乎都要燃烧起来,空气中弥漫出一股股热浪,让人难以忍受。中国气象学上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

当气温达到30-34度时,人体生理活动开始受到影响,当气温达到35度以上时,人体的调节功能大减,容易出现疲劳、烦躁等。

外界气温过高,会导致人体内部代谢失衡,容易发生“高温病”:一是因体内产生的热量积蓄过多而中暑的“热射病”;二是在烈日下曝晒易导致脑膜和大脑充血、出血、水肿等的“日射病”;三是中暑虚脱的“热痉挛”。

除此之外,因高温而引发患病案例也有不少,例如高温闷热使人的颈椎易受到伤害;患有心脏病、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在高温天气里会引发胸闷、突发性眩晕、脑出血等病症;过敏性体质的人群也容易在高温天气里因紫外线、芒果、菠萝等水果可能引发过敏性皮肤病;炎热的夏天还会让人患上热伤风。

宝安区应急管理局提醒,高温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出行或户外工作一定要注意防范“高温病”。

1、夏日出门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阳光最强烈的10时至16时中行走。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

2、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户外工作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切勿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

3、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4、高温天气务必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胃肠感冒。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

5、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6、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记者】苏国锐

【整理】宝安区应急管理局

【作者】 苏国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