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数据显示,在去年的12月份,我国的结构性存款余额“短暂性”降到了10万亿元以下后,在今年的前三个月,结构性存款再一次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尤其是在今年的1月份和3月份,这项存款余额上涨快速。

之前,因为今年的市场动荡,风险资产的波动比较大,某资深交易员还推测,因为利率下行等各种原因影响,非常不利于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增长。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却和想象的大不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达到了11.67万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日前,央行发布了一组数据。从中,我们能看到今年3月份结构性存款的大幅上涨。

截止到3月末,全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余额为42690.28亿元,较2月末相比,增加了3544.12亿元。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73984.71亿元,比2月末要增加了4967.94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叫“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和普通存款不一样,但是也不同于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是在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然后再通过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让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人们将其当作是“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组合,因为存款人不仅能获得“存款”所产生的的固定收益,同时也能获得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的收益,可谓是“躺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在2017年前后经历过一轮快速增长,而结构性存款也从2017年末的不足7万亿元增加到了去年9月末的11万亿元。

但是,在随着银行的存款竞争压力加大之后,结构性存款却被当作是“保本理财”的替代品,因此数量也年年攀升。在这样的趋势下,不少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出现了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等一系列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19年年初的时候,出现了结构性存款收益与票据贴现利率倒挂的情况,不少企业以着票据贴现资金购买高收益率的结构性存款,让结构性存款成为了“套现工具”。

央行曾经推算,国内的结构性存款将会在2019年2月份达到一个“峰值”,约11.23万亿元,之后就会开始下滑。但是,今年3月份的数量猛涨,着实出乎意料,甚至还飙升到了11.67万亿元。

因此,有资深资金交易员表示,结构性存款的大增,是因为市场上低成本资金大幅增加的原因。当然,其中也不乏“资金空转套利”的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为了规范结构性存款的市场,从银保监会到地方银保监局都对结构性存款“动刀”过。去年10月份,中国银保监办公厅发布一项《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开始对“假结构性存款”动刀: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确保平稳过渡,过渡期为通知施行之日起12个月。

这也就意味着,银保监对“假结构性存款”下逐客令,在今年10月17日之前,必须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距离结构性存款的过渡期只剩下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其规模与去年相比却有增无减。在剩下的半年时间内,去化压力可能要大增了!而居民储蓄,可能也要“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