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误解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红尘,仰山禅师开示:其中另有真相 | 文 三只眼文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佛学不甚了了的众生,往往对出家修行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那些在红尘世事中万分不得意的人,才会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或因仕途失意、或因家境败落、或因所爱无果……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削掉一头情丝,低垂着眉眼,从此青灯黄卷,日日口诵佛经,躲避在昏暗的角落,独自神伤。

其实,这样的误解就是一种无知,是对佛陀精神悖言乱辞。所谓“红尘”,就是众生所生活的大千世界,是指众生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富贵,固然是在红尘中,隐退山林的修行,其实也没有离开我们这个身体所存在的人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有一种禅理叫做“大隐隐于市尘,小隐隐于山林”。心之所安即是“看破”,如果心有所执、身有所系,哪怕出家修行也是枉然;如果心无挂碍,事事“看破”,那么,无论身处华丽广厦,还是简居于洞窟、茅舍,都是一样的洞天福地,其间并无分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出家修行的人而言,“看破红尘”其实是一种透彻了染的人生观,与众生误解的消极思想大相径庭。只有通过刻苦修行,修正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获得正理正教,才能开悟其中真相,才能看清众生在世俗中苦苦追逐的一切,其本质都是“无常”,是带有无边烦恼、痛苦的虚妄。

贪、嗔、痴、疑、慢使众生的真心蒙尘,而修行的目的在于去除痴心妄念,擦拭真心上的尘埃,使众生能洞察世间一切事物的本真,获取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更好地在生活在这个“红尘”里,最后求得自在解脱——这才是出家修行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有一个禅宗史上著名的禅师仰山慧寂,他就是看破红尘、明了世事真相的大德高僧。

仰山慧寂幼年时,其父母因听信江湖方士之言,为趋利避害,将9岁的仰山慧寂送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后来又因后悔没有子嗣继承家业延续血脉,在仰山慧寂14岁那年,父母有将他从寺院强行带回家。但经过5年的禅学熏陶,仰山慧寂已经渐渐了悟世事,看破红尘,接近佛法真相,因此,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人生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来想去,少年仰山慧寂决心不再结尘世因果,他没有在语言上与父母争执不休,而是趁大家不备时毅然用刀斩断了自己的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向父母表达出家修行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决心,请求父母成全他的心愿。父母见仰山慧寂意志坚决再难更改,只好让他重返师门。

此后21年间,除精习禅学、研修禅理外,仰山慧寂还四处行脚云游,遍访当世高僧,印证自己所学。后来,仰山慧寂拜在沩山灵佑禅师座下,开悟成师,深刻领悟了“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的禅理,创立沩仰宗,成为丛林禅宗的一代宗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仰山禅师“断指求法”的公案一直流传于世,成为佛心坚定的最佳开示。一个为求佛法,敢于忍痛断指的人,难道是意气消沉之辈?这恰恰昭示了仰山禅师的大心大愿,显现出一颗看破红尘的真心。

出家修行原本就是一件艰苦至极的事,非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能完成。当今众生对此多有误解,很容易误入歧途,认为“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用佛赚钱。”殊不知世间最难的事,却是了却心中欲望,不为五毒浸染,一心一意探究世事本源,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才算得上世间大丈夫,就连清代顺治皇帝也曾说道: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代高僧圣严法师根据众生生活形态和心态的真相,将众生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恋世类”,万事放不下,内心无法安宁,烦恼丛生却不知起于何处。

第二类为“厌世类”,这类人要么自认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要么因性情轻佻毫无素养而玩世不恭,对社会毫无贡献,成为可有可无之人。

第三类为“佛心类”,他们对世间一切提得起,放得下,见到人间的疾苦,总会心怀悲天悯人的慈悲,身体力行拔救众生于水火,为扶危化难甚至不惜以身相许殉。这一类人的精神,完全符合贤者和圣人的准则,是真正的修行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看破红尘”一词从本质上阐明,出家修行的真相绝非厌世逃避,绝非懦夫所能做到,它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修行之人因看破红尘而无欲,但他们的“无欲”并非人情冷漠,不问世事,而是以慈悲为怀,博爱天下。修行之人会永远坚守一个心念:成功不必在我,而精进永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