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26重型直升机它是当今世界上仍在服役的最重、最大的直升机,在应急救援、森林灭火中更是主力机型,最大起飞重量56吨,可以挂载20吨的重量,驾驶这架巨无霸的空中逆行者们更是神秘陌生而不为人知。

莽莽林海有一支空中雄鹰队伍,他们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在发生森林火灾时,火场上空总会出现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的身影。

摄影并文:张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飞龙通用航空公司的M-26直升机,曾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吊运大型设备解唐家山堰塞湖之危,一战成名被誉为英雄机组,是中国通航史上的彪炳功绩。在泰山、山海关、沁源、 木里等重大森林大火首当其冲,屡立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3月的山西沁源森林大火5天飞行8个架次,飞行30小时,洒下780立方水,若甘霖于野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势险要,气流不定,山火引发的烟雾造成能见度低,火场复杂的火势和有高压线塔,对飞行影响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多时有13架机同时在空中飞行,飞机在低空飞行的危险性大,机组成员要时刻注意保持安全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26体积庞大,维护和驾驶比其他直升机难度大,飞行组6人、机务维修人员5名,共11人,是名符其实的大机组。每次做飞行前的准备,用于打水的吊桶500公斤,需要全机组人合力才能抬出机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操作员候志航在飞行前做吊桶测试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务人员是负责飞机的日常维护和定检检查维修人员,地面风速每秒20米,要几个人合力将8个16米长的桨叶固定牢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机械师们在庞大发动机上检查错落纵横管路中的每个部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机的航电,就像人的任督二脉,得通。”飞机特设师董金龙笑着说,陪伴他最多的就是那些看似蛛网的电路图,在他眼中,飞机的航电系统就和人体的经络一样,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每一个传感器必须要通。“我不能拿飞机开玩笑,更不能拿这些兄弟的安全开玩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行机组是多人制机组,前舱有配备2名飞行员,1名飞行机械员、1名飞行领航员和后舱2名操作员相互配合至关重要,成员间的高度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每一次飞行。飞行机械师员宋昌杰说:“他的工作就像一张织得密密的网,任何数据都无法逃过他的眼睛。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状态数据、发动机的温度、飞机吊起10吨水时的功率、多组数据叠加,最后汇报到机长。”每一块仪表的读数都会牵动着他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机载水飞行过程中,后舱的操作员在趴在机腹的观察窗,随时监控吊桶姿态,检查吊挂连接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云南、西昌这样的高原飞行,经常在海拔4000米左右飞行,对直升机和飞行员来都是一个考验,通用航空的直升机不是封闭机舱,机组成员均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具备高超的飞行技术。在危峰兀立、千岩万壑的山谷间穿行,经常会遇到乱流,飞机上下颠簸左右摇晃,一不小心飞机就会撞到山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火场上将10吨水洒下去,飞机从火点上空飞过,洒下的水要形成一条水带洒在火点上,最重要的是保证飞机尽可能的低飞。机长李宝辉有3500飞行小时的飞行经验,他说;“我们的飞机很多时候都是在真高100米左右的高度飞行,再减去吊桶60米的长度,水桶与地面保持在40米左右的高度,这样将水洒在火点上,灭火的效果最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4月执行四川大凉山木里灭火任务时,山中高耸的高压线塔、江中心横穿的电线是飞行最大的危险。要寻找离火场最近的水源地,机组最后选择最近的雅砻江取水,在准备取水的过程中,飞机多次往返于取水点上空,确保江上无障碍。后舱的飞行操作员侯志航将头伸到机舱外,就在阳光反射的一刹那,终于发现了一条肉眼难以观察的,手指粗细的电缆横跨于江面,避免了一次危及人机的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螺旋桨产生的巨大风力将水面掀起浪花,调整飞机姿态,下降到距水面40米,将吊桶沉到水中,打起满满一桶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火必须打水飞到火头,场上空,“干灭它”机长李宝辉通过耳机发出洒水命令,后舱的操作员候志航,一边将半个身子探出窗外,一边快速地按下洒水按钮操纵吊桶, 10余吨的水倾泻而下形成一道宽30米长300米水带精准无误的洒在火头,提高了灭火效率,有效的遏制住山火的蔓延。同时他也感到灼热的热浪夹杂着浓烟扑面而来,机舱顿时充满烤焦的气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陡峭的山林里的消防队员,对无法到达的山顶的火点望尘莫及,最想看到的就是灭火飞机的到来,洒下去的水雾会撒到他们身上,不禁发出呼声,说感觉就像人工降雨,要多洒几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灭火归来,飞机刚落地,螺旋浆还没有停下来,操作员已经在检查吊桶有无损伤完好,确保投入下一次的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载运能力强大,在汶川地震将大批的灾民和赈灾物资转入转出,它一次飞行就转移出100多灾民,一运成名,使它得到“空中巨无霸”的美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蒙古毕拉尔河林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M-26直升机打开了一条空中的通道,大量的人力、物资源源不断地注到火场的中心地带。在扑救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中, 米-26直升机相继往火场运兵3000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在东北执行任务,多是载人巡护、机降、吊桶洒水灭火任务一旦发现火点,第一时间把战士放到火场,使火势得到及时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应急演练中,指挥消防车进入机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26机组是“候鸟”机组,护林任务是全年无缝合同,春天在北方,冬天在南方。一个航期要半年,大家朝夕相处,如同亲人。在接管山东的70-FW飞机是三年的执管合同,“三年来,我出差1100天,李宝辉850天,隋昊天出差518天、宋腾达570天、李博文329天”机长助理宋昌杰指着每一个人说道。1架飞机,12名成员,坚守在山东近3年,他们手机里存的都是飞行时间表,还有执行任务时每个人的表情包,有冻得蹲在暖气边取暖的机长,有累得不顾形象的大睡的领航,有饿得眼睛发光的机务,偶尔大家会把囧图拿出来分享一下,在一阵阵笑声中总会有人眼睛湿润,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原汁原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疫情使春节来看望他的妻女滞留在西昌,才使他在十年里第一次有2个半月的时间在她们身边,也是最长的一次陪伴。每次分别两个女儿都会一直哭到看不到爸爸的身影,李宝辉感叹亏欠家庭的太多。

当得知火情被控制时,大家一直绷紧的弦瞬间松了下来。每每问到“你打算在这个行业干多久时”,回答总是一样的“一辈子吧”,他们敢在烈焰浓烟中几进几出,也敢在深夜一个人咀嚼着思念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伦,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航摄影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现就职于南航黑龙江分公司。多年跟踪拍摄反映民用航空人物、通用航空飞机抢险救灾、森林灭火等航空题材。拍摄国家多起重大的森林大火,和机组同吃同住同行动,深入火场连续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