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正文前面的话

1.1.为什么非要SC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SCI牛犊们”的定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我写这篇博文的动机

有两个理由驱动我写这篇博文。首先是我的“英文痛苦”经历:由于当年(1985年)我去留学时英文底子不扎实,在美国读书的过程中(加上博士后,经历了9年之多)一直在“英文地”挣扎。其次是过去16年(自2000年起)我在中国指导研究生和讲授“地学英文写作”的经历以及我审稿的经历告诉我:许多年轻学者的英文仍然很是挣扎,他们不仅需要去系统地提高英文水准,他们也需要了解一些正规的“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给SCI的牛犊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Introduction(Why did you do this?)

一般情况下,Introduciton的目的是总结和归纳“你的文章所涉及领域或所涉及方面的国际轨迹和进展”。否则,您的文章可能会被认为是“研究报告”或“资料报告”(Research Report or Data Report)。说得通俗一点:您得讲出“别人读您文章”的理由吧!或者说,您得使尽您的混身解数用Introduction去吸引您的同行来读您的文章吧。

这当然需要建立在您“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您得首先成为“有相关领域的足够知识”的人。然后呢,您得将您的这些知识有条理地总结和归纳出来,而且是沿着您的文章的思路去总结和归纳。自然,总结和归纳的目的便是:有说服力地和逻辑地导出您的文章的话题!

以下是我对“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的建议:

  (1)给自己制定一个能养成习惯的阅读规矩:每个星期至少读一定数量的文献(例如14篇?)
  
  (2)规定其中的文献必需有一定百分比是英文文献(例如不少于65%?)
  
  (3)规定阅读文献的精读和泛读比例(例如每周总得有1-2篇文章是需要精读的?)
  
  (4)确定一些您需要长期跟踪的杂志甚至一些作者,检阅它们的每一期和他们的每一篇,然后挑选出您需要“泛读”的文章和您需要“精读”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2.研究方法(How did you do it?)

这一部分是“既容易又严肃”的。容易是由于您只需像写菜谱那样记录下您的研究程序和步骤;严肃是由于您的程序和步骤记录必需详细和清晰到让别人也用同样的程序和步骤能重复出您的研究结果。如果您采用的方法是常用的方法和别人详细描述过的方法,您在“研究方法”部分的描述无需过分详细(当然,您需要交代您使用的方法的文献出处)。那些需要描述“地质背景”、“地理背景”、“气候背景”、“生态背景”等的文章,您也完全可以去模仿别人的好写法,将您的资料套进去即可,而且这样的模仿应该不属于“抄袭”范畴的。

2.3. 研究结果(What are the results? )

“研究结果”部分的难度一般不在于“英文表达”,而在于“叙述逻辑”。更难的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叙述逻辑。当然,您对“叙述逻辑”的选择一定得是服务于您的文章的主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自己呢,不喜欢在“研究结果”部分赘述资料。如果我的资料(多以“某项资料沿时间轴的变化”的曲线形式来表达)能用“高于平均值”和“低于平均值”来表达,我则先画出平均线,然后用“远高于均值”、“高于均值”、“接近均值”、“低于均值”、“远低于均值”来陈述我的资料,而不去纠缠具体数字。如果我的资料能分出几个“级别”(orders)的变化,我会在曲线上画出趋势线,然后分“级别”讨论(如:一级趋势上的变化特征如何?二级趋势上的变化特征又如何?等等)。

2.4.讨论和结论(What is your interpretation?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自然啦,正是由于您还不确定或不知道它(亚区3则不属于标准资料的任何一类)的理由,您就可以建议:我们应该去验证“标准资料”,进而,您还可以建议“验证”的策略啦。当然,上述只是一个众多可能的例子里的一个例子。

2.5. 摘要

最好在全文完成后再去写摘要。我的摘要写作策略很简单:从Introduction里挑出1-3句最关键的话(即: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和归纳时导出的文章的话题)作为摘要的引子,然后将您在“研究结果”的陈述高度压缩,写成2-4句能归纳资料的话,再将“讨论”部分的要点(不一定是全部)复制过来或重组过来(2-4句即可)。当然啦,您得将上述“凑成”的摘要改造成逻辑很通顺的一段或两端话啦。记着:摘要:全文的高度浓缩。摘要包括至少三个部分:Why,What,Your Interpretations,有时写1-2句“如何做”(HOW)的也是被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