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公元前260,秦国和赵国拉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最终的结果是赵国战败,秦国坑杀赵国45万军队,让赵国彻底失去了对抗秦国的机会。数月之后,秦国再次发兵,围攻赵国国都邯郸,生死存亡之际,赵国表现出空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加上信陵君窃符救赵,总算帮助赵国解了亡国之危。本以为趁秦军战败元气大伤之际,赵国可以有些许恢复的时间,可是燕国却在背后给了赵国致命一击,赵国拼命反击,猛攻燕国不撒手,最终加速赵国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远交近攻”的国策对赵国和燕国的态度

秦昭襄王重用范雎,采用了他的“远交近攻”策略,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秦国首先攻打距离较近的三晋,相反对地理位置较远的燕国和齐国采用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

因此赵国离秦国近,离燕国远,秦国的对待两国的态度也就截然不同,对赵国重拳出击,对燕国输送“糖衣炮弹”。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秦国一家独大,赵国和燕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两国应该是战友,而不是对手。燕国也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安然无事,全都是赵国在前方对抗秦军的功劳,可是“唇亡齿寒”的道理,赵国和燕国都不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国和燕国矛盾的由来

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为了灭亡赵国,发起了邯郸之战,这一战可是赵国的生死战。邯郸之战在前方打得火热,赵国的武垣令却率领该地原来燕国的百姓叛逃燕国,这无疑为赵国和燕国日后爆发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赵国和燕国矛盾的进一步加深源于秦国的又一次攻击。公元前256年,秦国对于邯郸之战的失败心有不甘,强行派兵攻打赵国,攻占赵国二十余座城池,斩首赵军九万。赵孝成王派乐乘进攻秦军,秦军大败。可是在这场战役中,燕国却在秦赵两国作战之际,本该出兵帮助赵国的燕国,却选择出兵攻打赵国,攻占了赵国的昌城,这让赵国腹背受敌,也使得赵国和燕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国行贿赵孝成王,转头却攻打赵国

公元前251年,或许是燕王良心发现,派自己的丞相栗腹出使赵国,并且向赵孝成王行贿,送其五百金的重礼。这本来是赵国和燕国缓解矛盾一次很好的契机,可最终还是出问题了,问题就出在了燕国丞相栗腹的身上。

栗腹回到燕国以后,就把自己在赵国的所见所闻报告给燕王,并且向燕王建议: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长平之战中,未成年人还没有长大,可以趁这个机会攻打赵国

燕王此时犹豫不决,重点咨询了两个重要的臣子,一个是乐间,一个是将渠。

乐间对攻打赵国这件事的看法非常明确——不能打!理由是:赵国四面受敌,北有匈奴、南有魏楚、东有燕齐、西有强秦,也是唯一能够对抗秦国的国家,生存能力和应战能力十分强,因此不能打

燕王继续问:我们以众伐寡,二打一还不行吗?乐间坚定回答不行。燕国赌气问:用五倍兵力攻打还不行吗?乐间依旧回答不行。燕王震怒,众大臣见燕国震怒,只得随声附和。面对失去理智的燕王,乐间也不再多说一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看看将渠的态度。将渠认为:燕国刚刚出使赵国,和赵国签订了盟约,并且还送给赵孝成王五百金的重金,使者刚刚回国就要攻打赵国,这非常不吉利,因此不会成功

乐间和将渠分别从现实和道义角度出发,告诉燕国此时不能攻打赵国,可是燕王一意孤行,不听劝阻,还是下定决定出兵讨伐赵国。

燕王派两路大军讨伐赵国。一路以丞相栗腹为帅,一路以卿秦为将,对鄗和代进行军事打击。赵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元气大伤,但是军事力量也是仅次于秦国的存在,立刻派兵迎敌。廉颇迎战栗腹,乐乘迎战卿秦。终归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赵国更有名将廉颇和乐乘亲自挂帅,杀的燕国溃不成军,最终俘虏了栗腹和卿秦,可以说这一次燕国完败,偷鸡不成蚀把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战争中燕王的表现评价

燕王一意孤行,强行对赵国用兵,表现出燕王鼠目寸光,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对于燕国来说,赵国就是燕国对抗秦国的一道屏障,赵国在,燕国才不会直面秦军的打击。而燕王呢?听丞相栗腹说此时赵国国内空虚,未成年人尚未长成,想要趁火打劫,结果得不偿失,兵败赵国,损兵折将。在我看来,燕国虽有名臣乐间,但是燕王却是一个愚蠢的领导者,不去对付相同的敌人秦国,却在背后捅赵国一刀,如此燕国安有不亡之理。

赵国打败燕国本以结束,却不想是新的开始

赵国面对燕国的讨伐作出自己的回应,派兵打败了燕国。本以为赵国会就此收手,却不想赵国得理不饶人,对燕国进行连续打击。这对于秦国来说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秦国或许也想不到,因为燕国的作死,自己也有坐收渔翁之利的那一天。

在打败燕国以后,赵国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应该是立即修复和燕国的关系,集中精力抵抗秦国,毕竟这个时候赵国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于秦国,秦国的意图也非常的明显,就是不断对六国进行打击蚕食,进而统一天下。

如果说长平之战的失败归结于赵孝成王的昏庸,那么对燕国连续打击则是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赵孝成王认为,燕国刚刚才派使者出使赵国,两国还签订了盟约,此时两国的关系应该升温,却不想燕国趁着自己长平之战失败后的空虚派兵讨伐,在道义和情理上都欺人太甚,在接下来的两年,赵孝成王避重就轻,忘记了自己最大的敌人是秦国而非燕国,转而对燕国发起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50年和公元前249年,赵孝成王派廉颇连续讨伐燕国,并且在公元前248年帮助魏国攻打燕国,这使得燕国突然遭受到来自赵国和魏国的双重打击,这是秦国愿意看到的。

而秦国呢,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在赵国和燕国作战期间,派兵攻打赵国的晋阳,占领了赵国37座城池,使得赵国的国土面积锐减,也让赵国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大大缩水。可以说,在这四年内,赵国和燕国作战让秦国捡了大便宜。

在燕国对赵国作战之前,赵国虽然元气大伤,可是在邯郸之战以及后面的战争中都打赢了秦国,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耗也非常的大,因此并没有绝对的力量消灭赵国,而燕国突然成为秦国的“盟友”,这点也让秦国喜出望外。形势本就岌岌可危的赵国却选择两面作战,不得不说赵孝成王的愚蠢直接断送了赵国。

公元前247年,赵孝成王终于醒悟过来,和燕国签订盟约,互换土地,罢兵言和,才使得两国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此时的现状

秦国在长平之战以后,国力消耗也非常大,军队伤亡超过三十万,而且在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在没有作战的条件之下,强行攻打赵国的邯郸,这也使得赵国众志成城,最终秦国苦吞失利,而后由于秦国的不甘心,又在赵国军队面前吃了败仗,这对于秦国来说是重大打击,对赵国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好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面对燕国的挑衅,赵国出兵教训燕国十分有必要,以示惩戒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将矛头对准燕国。其实对于赵国来说还有一个天大的好处,那就是秦昭襄王去世了。

长平之战的时候,已经是秦昭襄王执政的晚年,秦昭襄王自知时日无多,因此才迫不及待的对赵国用兵,想要彻底消灭赵国,即使在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元气大伤,也强行发动了邯郸之战和后面的战争。

公元前251年,在位长达56年的秦昭襄王与世长辞,按理说,这是六国的庆幸,不说是六国合纵共同讨伐秦国,也应该是各自安好,休养生息,发展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可六国呢?依旧窝里斗,尤其是赵国和燕国。

秦昭襄王一生都致力于东扩,不断对六国用兵,后期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更是加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从秦昭襄王公元前251年去世到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这四年间,赵国和燕国打了四年,白白损耗自己的国力,唯一有喘息之机的四年也让丧失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在秦赵作战期间,燕国不识时务的攻打赵国,导致赵国将矛头对准燕国。燕王的失误在于没有理清燕国和赵国的关系。燕国之所以没有受到秦国的直接攻击,就是因为前面有赵国这个保护伞。赵孝成王的失误在于得理不饶人,燕国落井下石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派兵以示惩戒无可厚非,没有必要对燕国穷追猛打。赵孝成王主次不分,忘记了自己最主要的敌人是秦国,而非燕国,因此错误的对燕国发起了战争,导致自身国力被损耗,完全忘记了烛之武说的那句话:邻之厚,君之薄也!虽然最后赵国和燕国罢兵言和,可是如此珍贵的四年时间被浪费,加上赵国和燕国各自消耗,最终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