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的朋友大概都记得许攸这个人物。许攸从小就有治国安邦大志,博学多才,足智多谋。且和袁绍、曹操是“发小”,跟随袁绍起兵后,深得袁绍赏识。“坐席言议,谋略出众”,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惜因过于“贪财好利”,在曹、袁官渡决战中,背叛袁绍,投奔曹操。献计“乌巢劫粮”,使曹操反败为胜,毁了袁绍,救了曹操。应该说,曹操官渡之胜,许攸是头功,由此也深得曹操欢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憾的是,许攸没有利用这次立功的机会再接再厉,由于其人格的缺陷,“头功”反而成了许攸要命的悬头之剑。他不顾曹操爱面子的习性,“时与太祖戏”,经常在众人面前直呼曹操的乳名“阿瞒”不说,而且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功臣架子数落曹操:“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初,曹操念其有功,尚能忍之,常在许攸自夸时笑曰:“汝言是也。”时间久了,曹操便对许攸渐生厌恶。

一次许攸出城过邺城东门,竟然对左右的将领们大言不惭地说:“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将领们被气得怒不可遏,大将许褚拔剑斩其首。也有的记载是有人气不过,把许攸的狂言告诉了曹操,曹操命人将其抓捕关进牢中,直到其死也没放。反正不论哪种说法,许攸是一张臭嘴惹了杀身大祸。

许攸之死,后世没有多少人同情。究其原因,就是他太不自重,居功傲主,犯了天下大忌。属于那种死不足惜的范畴。

为上司做了点事,就趾高气扬,这绝不是许攸的专利。看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并不少见。我有位朋友当年在机关时,参加了某领导讲话稿的起草,领导很满意。不想他洋洋得意地屡屡在那位领导跟前显摆,“我可下了大工夫了”“那篇讲话主要是我的思想”。本来领导看他是个人才,这样一来,领导觉得此人不老练,靠不住,从此疏远他。还有一位朋友当年在一位团长提拔时出了些力,从此常常不顾场面地说“当初要不是我,他哪有今天”。搞得那位领导下不了台。不久领导就直接点名让他转业,“请”出了军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许攸式的人物随处可见。

自古道“功高震主”。作为下级,对上级有贡献、有恩德,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好事,碰上有胸怀的领导,他会永远感激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万一碰上心怀狭窄的领导,他会觉得你太了解他的底细,知道他的短处,人前人后地说他的求人之处,有损他的形象,由此随生嫉恨。大度些的,他会躲着你、疏远你;小鸡肚肠的,则会想办法收拾你,让你闭上臭嘴。

所以,作为下级,如果你曾对你的上级做过贡献,千万谨慎小心,别在领导面前摆功显能。稍有不慎,许攸的命运就是下场。

(作者:筱青)

(摘自《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