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惟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一直蓬勃着无限生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忍耐”要义不无关系。

儒家和道家,可谓“道不同”,在对待“忍耐”这一点上,却“相与谋”了。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道家说,忍耐是远离灾祸的法宝。而集儒家的深邃和道家的机敏于一身的曾国藩则认为: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惟一法门。

成大事者必有远志,而忍耐正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理智地谋求长远目标的体现,善忍者能成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上有人评论楚汉之争,说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关键在于刘邦能忍,项羽不能忍。刘邦低三下四与项羽结为金兰,屈膝纳拜,委身项羽麾下,甚至笑对烹其父,都是忍常人之不能忍;而项羽,很多时候是“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白白浪费战无不胜的神勇(只有一次,不该忍的时候,却忍了,那就是在鸿门宴上放刘邦一马)。刘邦在忍耐中羽翼渐丰,一待时机成熟,就直攻项羽软肋,取得全面胜利。

周星驰初涉影坛时,只是一个跑龙套的可有可无的角色。一天,别人给他引荐了一个演艺圈的大哥,大哥许诺关照他。当他感激涕零地离去时,大哥却指着他的背影损他:“这人怎么像条狗一样?”众人都笑得喘不过气来,他只走出几步远,这一切都听得清清楚楚。

可他忍了,装没听见而走开。从此,他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奋斗”,多年以后,大哥见了那条“狗”,得毕恭毕敬地叫声“星爷”。

所以,忍耐,并不是示弱,它是一种养精蓄锐,一种蓄势待发,一种对命运的默默挑战。忍耐更是一种度量,一种宽容。以宽宏之心待人,可以赢取别人的信任和帮助,有宽容之心,方有忍人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演义》中祢衡骂曹操,骂得曹操一佛升天,二佛出世,但曹操冷静地容忍了祢衡的放肆,把他安全“送”到荆州刘表那里;袁绍进攻曹操时,陈琳曾帮袁绍写了三篇檄文,骂到曹操祖宗三代。后来,陈琳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不但不杀他,还委以重任。正是曹操具有大家风范的忍耐之心,他的周围才始终围绕着一群高素质的文臣武将。

逆境中要忍,也许是不得不忍。勾践卧薪尝胆,因为力量微弱,只有在忍耐中积累信心,积极奋斗。但是顺境中同样要忍,一马平川,平步青云,固然是人人欣羡的,然而鲜花美酒之中也有危机埋伏。有的人前半生灿烂,后半生黯淡;有的人前半生辉煌,后半生凄凉,就是在顺境中不能忍耐,或者过于张扬,成为众矢之的,或者春风得意,大意失荆州。一代名将韩信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早年能忍胯下之辱,可当了将军之后,得意忘形,不那么听刘邦的话了,刘邦的老婆怕他造反,骗他进宫,将他装在布兜中,用磨得尖利的竹竿刺死了他。

如果说在逆境中忍耐是一种坚韧,那么在顺境中忍耐就是一种谨慎,一种成熟。

(作者:荒流)

(摘自《新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