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还沉醉于暖暖的春风里,感叹着春日的鸟语花香,春花的姹紫嫣红,春水的清澈明亮,春草的一碧千里......

但转眼间已春逝夏至,万物肆意生长,目光所及都是热烈的生命气息。

——怕热怕得不行的劢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花随春去,余香伴夏来

今年的立夏时间是 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天地始交 ,万物并秀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忽然立夏,雨落成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7个节气

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夏天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眼之间,春日阑珊风的气味变了,夜幕的色调变了声音也开始带有异样的韵味于是递变为初夏时节——村上春树《舞,舞,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夏由来

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农历的立夏。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前后节气:谷雨、立夏、小满。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在古代,民间有立夏称体重、吃蛋、饮茶等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夏三候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每候只隔五天,更替迅速,随着三候的变更,人们亦可看到大自然演变的特色景观。

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硕鼠,一名螜,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丘蚓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螜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复身,走不能先人,故《说文》称鼫为五技之鼠。

蚯蚓出:蚯蚓,即地龙也;阴物,感阳气而出。《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郑玄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

立夏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夏天气特点

人们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开始,但实际上我国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而水稻等春播作物,也进入了繁忙季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夏养生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消耗也随之加大,人往往会觉得疲倦,而且立夏前后,气候变化比较显著,早晚温差大(温差大约在12-15摄氏度),因此人们容易得病,此时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通应的。中医认为心主夏,就是说心与夏天相对应。立夏时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到了夏天,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心若缓,急食酸以收之。”对于人体脏腑来说,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多吃酸味食物,补肾助肝,保证胃肠功能正常,抵御暑热侵袭。

立夏之后,人们大量排汗会造成人体阳气不足;皮肤腠理易于开泄,而多食用酸性的食物及药品,可以使皮肤腠理适当收缩,防止出汗过多,而且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滋养肝脏的作用,常吃还可以降血压、软化血管、保护心脏。如三七,石斛,金银花茶等均具有收敛、固涩的特性。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特别注重对心脏的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