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万历十五年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万历皇帝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或者说他的一生就在矛盾中度过。万历15岁继位做皇帝,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主少国疑,他当时就处于这个阶段。万历年幼,母亲也没有外戚可以依托,母子俩自然怕有权臣篡权夺位,将大明的江山拱手送人,因此万历皇帝前期是战战兢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内阁首辅高拱性格比较傲慢,多得是书生的酸臭气,不太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后来太后一纸诏书废了高拱让张居正当了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把处于泥潭之中的大明帝国变得重新强盛,那么为什么后来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却下令查封张家,以至于其家人饿死,儿子发配充军呢?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张居正虽然是帝王师,但与万历心生间隔

张居正虽然是帝王师,但与万历心生间隔

万历皇帝小的时候,张居正作为他的老师教他读四书五经,然后每天还要练习书法,张先生是一个无论干什么事,都会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当然他也同样的严格小皇帝。大家想想,皇帝才是十五岁的年纪,贪玩爱看热闹什么的在所难免,可是张居正却把他的一切时间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基本没有娱乐的时间,就算万历皇帝是圣人也不可能会忍受的了像这样天天修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当时皇帝的贴身太监冯保也是张居正的耳目,有一天万历皇帝和下属玩了一个通宵,冯保当晚就告诉太后了,太后也希望儿子能成为好皇帝,一气之下要废了万历并让张居正做个见证,虽然只是做做样子,但我想这肯定在万历皇帝心中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此外,万历从小被教育要成为明君,向历史上的秦皇汉武看齐。但是他的老师张居正却最多只是个贤相,而皇帝的处事原则和内阁首辅的处事原则自然会有不小的差距。张居正以圣主的形象来教万历,但是自己却不可能做到,这无疑是君权与相权的冲突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居正大力推进考成法,得罪了官僚系统

张居正大力推进考成法,得罪了官僚系统

我们知道,步入中期的大明积弊甚深,非一剂猛药不能去除。张居正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在官僚集团推进考成法,推进的力度越大,砸掉的饭碗越多,那么得罪的人也就越多。张居正以前被下放到地方,亲眼看到一路民生疾苦,便在心中立下为天下苍生做主的理想。当了内阁首辅以后,张居正在官员体系内部推行新制度,大大的提高了大明机器运转的效率,清查地主的私田,充实了国库,正是张居正生财有道才有了后来的万历三大征。

为了帮助大明扭转积弊,张居正不仅疯狂的压榨自己,还在透支着官僚系统的活力。被夺情之后,张居正变得极端起来,而为了推进自己的事业,开始大规模结党为己所用。戚继光正是投到张居正的座下,才会有朝廷对东南剿灭倭寇的大力支持,虽然有利于国家大业,但是朝廷尤其是万历自然不愿意看到官员抱成一团,长大后会严加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不幸的是,在封建社会里,靠一个人的威权带动一个国家是不能长久的,当这个人死去,被压下去的复仇怒火便会爆发。张居正死后,底下的人便开始弹劾张居正,万历一开始置之不理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后来保守势力一再兴风作浪,万历皇帝也顺水推舟要翻旧账了,不过张居正已死就牵连到家人了。

张居正名气太高,必定被人妒忌

张居正名气太高,必定被人妒忌

整个大明朝都是他一手带起来的,繁荣的景象其实人人都看得见,但是对老百姓好了不意味着对地主阶级好,老百姓的声音皇帝听不见,可是身边人的怒意是看得出来的。为什么要处理张居正,因为万历要让大明的人都看见,谁才是大明的天。如果张居正清清白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那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大明的繁荣不是皇帝的功劳,而是他张居正的功劳,这恰恰是君主最不能该容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自小在张先生的庇佑之下长大,大明朝能有中兴盛况,人人都知道是张居正的功劳,这就造成了人人皆知太岳而不知皇帝的尴尬局面。如果不消除张居正在朝堂之上的影响,万历就要在他的阴影下治国,而这是皇权所不能容忍的。对于万历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形象高大,就必须让张先生成为众人眼中的小人。

正所谓上行下效。万历手下的人当然都了解皇帝的意思,于是在大家的精心设计下,找到了张居正几万两白银作为不明财产来源的证据,在那些满口道德文章的小人的抨击下,张居正理所应当的就被塑造成了大奸似忠的形象,皇帝自然成了大明最伟光正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虽然张居正教万历成长,教他如何成为一代帝王,可是万历活在这位帝王师面前实在是大压抑了。从万历的角度来讲,张居正不成反面人物,那么就会遮挡住皇帝的光芒,而从保守派和改革派的斗争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改革者最多推动社会前进一点,最终会被保守派反噬。张居正的家人只是沦为了权力的牺牲品,要不是后来有人于心不忍救了其家人一命,张居正怕是九泉之下也会不瞑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