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区别与联系

区分的方面:

实证研究:偏重寻找是什么的问题

理论研究:偏重阐述应如何的问题

休谟难题之一:休谟认为我们无法由是不是的事实命题推导出应不应该的价值命题,二者无法实现跨越,因为其缺乏相应的说明,也缺乏逻辑上的根据和论证,这也说明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由于价值具有多重性、相对性,所以社会科学普遍存在主观性、歧义性和模糊性。

休谟难题之二:归纳法的根本问题。归纳法是建立在先验的基础上,休谟认为先验的事实无法推论出未知的事实。归纳不可能穷尽所有对象。

休谟难题之三:因果联系只不过是惯常联系和心理习惯。

联系的方面:

事实上,就我们现有的论文写作规范而言,实证研究在得出“是什么”的结论之后,也会思考“为什么”“应如何”等问题。而对于后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一个人的理论素养问题了。如果没有相关的理论素养,就很难深入地去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而在“应如何”的问题上,甚至会出现根本性的错误。

如,对于大数据的歧视问题,一般而言,大数据揭示的主流和趋势。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在不同学科领域应用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商业领域,商品当然是投向顾客更多、消费能力更强的消费市场。因为这样做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这是商业领域对“应如何”的回答。然而,在教育领域,教育资源就不能这样,而是同样要照顾好少数人,这是教育领域对“应如何”问题的回答。而在教育研究领域,做出这样的判断,需要对教育公平的理论有相当的认识,至少需要突破“少数服从多数”的政治原则的局限。

这也说明了,一个非常熟悉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的研究者也不可能是好的研究者,其论文也可能因为缺少理论思想而被淘汰。

当然,理论研究者,也讲究“证据”,那就是你要参考别人的文献,采用规范的引用方式。这个证据,可以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理论视野、理论视域”。就是说,你的理论论文,不是自己随意建构理论体系,或者随便就做理论分析,而是基于一种既有理论视角做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做理论文章时,由于某些理论过于晦涩,相关概念过于抽象,写作的时候要加上一定的“例证”来加以说明。使理论思想显得更为清晰。

推荐延伸阅读文献:论谋生者的教育学——教育学的阶层立场及其建构(罗建河、康翠萍)

总之,实证研究的命题是研究者做出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有什么或没有什么、存在什么不存在什么的判断。实证研究的谓词为be,包括“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存在”或“不存在”。(刘良华,2008)

理论研究的命题是研究者做出“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的判断。理论研究的谓词为should(或must, ought to),包括“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必须”如何或“不必”如何。(刘良华,20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纳&演绎:研究范式何必相轻?

归纳研究的状态是:主体(人)围绕客体(事物)转。

演绎的状态是:客体(事物)围绕主体(人)转,具体说就是围绕人的视域转。

结合前面讨论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讲究逻辑推理,但前者更注重“演绎”,后者更注重归纳。

演绎的根本问题是,大前提从何而来;

归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穷尽所有对象。

演绎举例: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大前提),这家伙是外来的和尚(小前提),所以这家伙会念经(结论)。

从上面这个例子来看,根本的问题在于,何以证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做。

这也说明了,一般理论研究的大前提,事实上来自观察和统计,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观察和统计。

然而观察和统计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无法观察和统计到所有对象。

归纳举例:一头猪无忧无虑生活了364天,归纳出吃吃睡睡就是人生(猪生)……

也就是说,单从逻辑上来看,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难题,都存在自身缺陷。都有美中不足。所以,我在这里要说的就是“范式何必相轻啊”!

或许,认识到二者的优缺点,能在二者之间互相转换,才是最理想和最有前景的研究者。不过,我们也不能苛求每个人都是通才。我们偏重一个领域、偏重一种研究范式,那也是很自然的选择。

当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的恩恩怨怨、区别与联系也是一言难尽。我们也无意在这里,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优劣展开评判,在这里我们就也不再做过度的展开。

我们只是想表达,二者有不同的特点和使命。因而对所谓的“教育研究的实证转向”和所谓的“反对及研究中的数学化模型化”,都要辩证地去看,不要完全跟被这些声音牵着鼻子走。

做最好的自己,足矣!而且从理论研究的视角而言,如果你喜欢理论思维的话,思维的过程可能比数据搜集、处理的过程更为有意思。而且一篇理论论文的诞生速度会更快。

  做好理论研究的7点建议

接下来,我还想把自己对于理论研究以及如何做好理论研究的问题再和大家聊一下。目前能够想到的有这样7点内容:

(1)理论研究关键是找到一个分析视角、视域,而这个视点、视域需要我们在平时广泛的阅读中去寻找,它最好是相对新的,没有人用来分析教育问题,或者你能感觉到已有的分析不理想,那么,你就可以尝试一下。

(2)理论研究最为关键的就是找到一个研究的大前提,就是所谓的视域,这个视域的形成跟自己的广泛阅读分不开的,再一个就是要对新事物、新技术、新现象和新理论的敏感。

(3)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知识沟。

我注意到教育学领域的人,学习的态度并不足,一些理论,比如技术哲学中已经很关注的问题,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有一个时间差。我认为,我们来弥补这一差异,将技术哲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应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是一个机会。

(4)要注意国内外之间的知识沟。

我认为看新的国外的译著作用还是比较大的。度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善于结合自己的具体经验思考问题,把新的理论或者研究成果作为研究视域。

读一本好书,找到一两个关键概念或者自己的分析视域。并不难。

(5)社会变迁,例如经济形态发展、技术进步状况,他们都会改变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会引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把这些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自己读书时看到的理论试图连接起来。

(6)关注其它学科的理论,自然科学的理论也要关注,但比较深澳。

事实证明,自然科学的进展会给教育认识带来改变。例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等。社会学的理论也是如此,如管理学中有大量的管理理论,事实上我认为教育学领域的人懂的并不多。

很多人研究教育管理、教育治理,事实上他们对那些理论并不太了解,甚至根本就一无所知。所以,多往管理学领域靠靠,也能够发挥巨大的优势。

(7)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理论去揭示它。

好了,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这样一些内容了,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公号,我们会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科研成长型干货推文的。如果你愿意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那些在学术成长领域孜孜以求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感谢你。

还是那句话: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