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正大学

国立中正大学于中华民国29年(1940年),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村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

为什么会在村里成立一所大学呢?因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在南京成立汪伪国民政府。太平洋战场尚未打响,中国在东亚孤军奋战,大半国土已沦陷于日寇之手。并且,就在这民国29年,日军已经攻占了江西省省会南昌,江西省政府被迫陆续迁至泰和县作为临时省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立中正大学旧址

民国29年(1940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拨款法币一百万元给江西省政府成立国立中正大学,离不开两个人的功劳。其中一个,就是主政江西十年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

另一个来头更大,是蒋介石的长子,职务是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主任。小蒋自1939年开始主政赣南,在此地实行新政,大捞政治资本,其中国立中正大学的建立,也作为其兴办教育的成果之一。

有人说,国立中正大学的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就是在拍蒋总裁的马屁。

其实,国立中正大学的奠基石上已经写得明明白白“本大学敬奉我民族领袖之名而名之,即蒋中正”。如此直白的马屁,看的笔者一阵反胃。

民国34年8月15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立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市望城岗。

1949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南昌大学,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丰同志

国立中正大学为何被称为民国十大名校

自1940年成立,至1949年更名南昌大学,至1952年撤销,公立中正大学共存在12个年头。

存在如此短暂的一所大学,为何就被人误传为民国十大名校?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一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这本《抗战时期的民国大学招生研究》,笔者家里也有一本,翻到本书的97页,有一张表格,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表为1940全国公立大学第一志愿人数的统计。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国立中正大学的第一志愿人数排名在全国的第四位。这就是许多人口中,国立中正大学民国十大名校的“铁证”。

这个“铁证”有两个巨大缺陷:

第一,第一志愿人数多就代表学校实力强?诚然,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确实都是民国的顶尖名校。但是国立交通大学不是吗?国立浙江大学不是吗?第一志愿人数多就等于学校实力强,这个因果联系是不是太脆弱了?

第二,再看这个年份——1940年。这是抗日战争白热化的一年,东南数省都已经陷落,武汉、南昌、福州、广州这些省会城市已在日寇铁蹄之下。沦陷区的大学,不是在逃亡的路上颠沛流离,就是日寇汪伪的控制之下。1940年的一志愿人数,有何意义?

1940年,这也是国立中正大学成立的年份,莫非国立中正大学出道即巅峰?刚成立就能横扫中山,同济,浙大,交大。显然不可能,西南联大西北联大都是北方多所大学南迁合并而成。国立中正大学,是新组建的大学,且组建不足一年。

其实,翻到《抗战时期的民国大学招生研究》的下一页,作者已经给出了答案,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认为,考生们大概是看中了学校的名人效应。

国立中正大学的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农业大学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昌大学部分学科、专业调整至中南区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等14所高校。

与此同时,保留了中文、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艺术7科的部分专业及老师,学校改为江西师范学院(现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学院继承了南昌大学全部校舍场地,大部分图书资料,一部分仪器设备。可以认为,江西师院是南昌大学的直接继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师范大学

1962年,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又被调至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也就说,现在南昌大学只有生物系和国立中正大学有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昌大学

1986年,台湾省宣布在嘉义市复校“国立”中正大学。1989年,台湾中正大学在嘉义县正式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立中正大学(台湾嘉义)

不是十大名校,但精神长存

1939年东南数省及武汉、南昌、福州、广州等省会城市相继陷落。江西省及周边省份大批不甘心做亡国奴的青年学生涌入赣西南。国立中正大学的成立,正好解决了莘莘学子的求学之需。

1940年9月,由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推荐胡先骕正式上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先骕校长

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第一届学生入学时,地处山区学校仅有校本部和图书馆这两栋高层建筑,却也只有两层。其余的校舍、宿舍、大礼堂、实验室等等都是木屋青瓦。

然而,如此艰苦的环境并不妨碍学子们求知若渴,并不妨碍教授们答疑解惑。当时的国立中正大学,校园生活非常充实,缺乏印刷设备,各学院就办手抄院报。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集邮社、朗诵社、读书社等社团相继成立。

国立中正大学创办后,始设文法、工、农3个学院18个专业和1个研究部,吸收了大批东南地区的青年学生,还吸引了大批教授专家前来执教。学校创办仅一年,就有正副教授59人(其中留学回来的教授30人)、研究员18人、讲师22人、助教27人,职员136人,在校生有628人。其中,尤其感人至深的是“抗日牺牲教授第一人”的姚显微。

国立中正大学的成立和办学,本身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