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4年的四月,汉武帝千挑万选出来的汉昭帝刘弗陵还没有来得及留下子嗣就去世了,以霍光为首的臣子开始在刘汉宗室中选择合适的继承人,这个时候时任昌邑王的刘贺就成为霍光等人眼中最合适的继承人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是第一任昌邑王刘髆的长子,虽然已经做了十三年的昌邑王,但是年龄还不到二十岁,这样的条件在霍光看来是极容易控制的,因此刘弗陵一死,霍光就征召刘贺入朝主持刘弗陵的葬礼。

对于天上掉下来的这块馅饼,刘贺是极为喜欢的,他带着自己的心腹们马不停蹄奔赴京城,奔赴“美好”的未来。但是京城等着刘贺的并不美好,他虽然成为了大汉的皇帝,但是手中却没啥权力,这和他设想的是不一样的,为此他做了一些尝试,但是很不幸的是,他太操之过急,并没有成功,刚刚做了27天的皇帝就被赶了下来,被赶回了昌邑。

接替他成为大汉皇帝的是生长在掖庭的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即后来的汉宣帝。那么被废了的刘贺还能继续做他的昌邑王吗?自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很快昌邑国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山阳郡。刘贺被软禁在山阳郡,有汤沐邑2000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这短短的27天改变了刘贺的命运,他意气风发地从昌邑国飞奔京城,做了27天皇帝就被赶回了昌邑,然后软禁在原来的宫中,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又什么都改变了,他失去了自由。

这一软禁就是十余年,直到公元前63年,汉宣帝觉得刘贺此人已经够不成威胁了,于是想起了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然后将刘贺封为海昏侯,食邑4000户,刘贺从山阳郡赶往豫章郡,成为列侯,算是有了较多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仍然是有限的。

实际上他还是处在汉宣帝的监视中,在他成为海昏侯的第四年,即公元前59年去世,当时海昏侯不过刚三十出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海昏侯刘贺的一生,也算是跌宕起伏,但在西汉的众多皇帝中,他毕竟只做了27天的皇帝,是最快出局的那一个,没在西汉激起什么火花。但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海昏侯却是鼎鼎有名的,这源于海昏侯墓的发掘。

海昏侯墓创造了不少的“最”,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海昏侯墓中既没有黄肠题凑,也没有金缕玉衣,这确实算得上是一个遗憾,但是根据刘贺的身份来说,没有这两样葬具倒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刘贺死前的身份是海昏侯,只是一个列侯。

而黄肠题凑也好,金缕玉衣也罢都是帝王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时候一些权臣也会被赐下这最高规格的葬具,比如将刘贺推上皇帝位子又拉下来的霍光,《汉书·霍光传》中记载:“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黄肠题凑的最早记载,汉宣帝刘病已在霍光去世之后,赐其黄肠题凑,那么黄肠题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葬具呢?所谓黄肠指的就是黄心的柏木,所谓题凑就是向心的木头堆积起来。

所以黄肠题凑的意思就是,用数万根长短粗细相差无几的去皮黄心柏木向心堆积成一个方形结构,它这个构造比较独特,直接就是木头堆积起来的,基本不会用到榫卯,其内为椁室。这是当时甚至是先秦时期流传着的一种木椁墓的最高级葬具。

但凡用到黄肠题凑这样的器具,则身份必然是不一般的,比如皇帝和诸侯王,再就是皇帝会赐给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比如霍光。 黄肠题凑大量应用于西汉时期,在更早的先秦时期以后后来的东汉时期用的比较少,本身这就是一个大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已经发掘的一些黄肠题凑墓中,比如陕西的秦公一号大墓、扬州的天山汉墓、北京的大葆台西汉墓和石景山区老山汉墓等,基本都是需要几万根柏木才能弄成一个黄肠题凑,而有时候也会用楠木或者梓木来代替柏木。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花费也是相当大的,自然能用上黄肠题凑的也只能是帝王级别的人物以及帝王特赐的个别大臣。

而刘贺去世的时候只是一个海昏侯,只是一个时时被汉宣帝关注的列侯,他去世后的墓葬规格自然不可能高了,甚至很可能比一般的列侯还要低,倘若刘贺没有进京做皇帝,还是原先的昌邑王,或者坐稳了皇位一直到去世,那么他的墓葬中就会用到黄肠题凑,但很可惜,刘贺去了京城,还失败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海昏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是一个列侯,又被皇帝忌惮,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就不用想了。金缕玉衣是汉朝时期帝王和一些大臣的丧葬殓服,也叫做珠襦玉匣,和盔甲的样式差不多,一般就是用金线将几千片玉片串成一件殓服,是为死者量身打造的,与其遗体严密贴合,对遗体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

帝王一般用的就是金缕玉衣,而一些贵族可能用到的就是银缕玉衣或者铜缕玉衣,区别就是线的不同,金线、银线和铜线。实际上,按照海昏侯的身份来说,是可以用银缕玉衣或者铜缕玉衣的,毕竟也是一个列侯,还是西汉皇室中人,但因为他是废帝,又为汉宣帝所忌惮,因此即便被汉宣帝封为海昏侯,但其葬仪还是稍微低于同身份的人,所以即便是铜缕玉衣,他也没资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