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肩动作不多,阿诺德推举算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但它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我个人查看了阿诺德施瓦辛格本人对于动作的评价,同时结合自己的动作理解和训练感受,和大家分享下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诺德推举”怎么做?

咱们先简单说下动作,方便不知道动作的朋友理解。

坐姿或站姿情况下,双手各握一个哑铃,拳心朝向自己,哑铃高度和下巴高度齐平。肩部发力向上推起哑铃,大臂向身体两侧移动。推起的同时,两手的手腕外旋,直至动作最高点处拳心朝前。控制哑铃缓慢下放,同时内旋手臂至动作起始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诺德自己如何看待“阿诺德推举”?

(这个小标题有点套娃的意思……)既然是施瓦辛格本人设计得名的动作,我们有必要看看他本人是如何描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施瓦辛格健身全书》当中,我找到了施瓦辛格本人对于这个动作的介绍,原话是:

“锻炼三角肌的前头和侧头。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针对三角肌的练习动作。把哑铃慢慢从正面放下,会使动作的幅度最大化。”

这句话包含三个信息点:

1. 训练部位:“前头”和“侧头”。

也就是三角肌的前束和中束,这和很多人鼓吹的“可以训练到三角肌的前中后束”不符——连动作创始人都没说它能练到后束。

2.动作价值:施瓦辛格本人“所知道的最好的针对三角肌的练习动作”。

施瓦辛格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派健美代表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是健美运动刚刚兴起的时代。那时的健美运动员们训练条件艰苦,器械简单、动作纯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老派健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大环境下,阿诺德能够在普通的哑铃推举上附加一个肩部外旋的细节,这个改进和普通的推举相比,确实可以刺激到肩袖肌群,但效果并没有那么的出色。我们可以说这是时代环境造成的,创始人在动作认知上的“历史局限性”。

在生物科技和器械设计如此发达的今天,更多安全友好的器械出现在健身房里,运动康复学专家和职业选手都在运用更高效的方式训练,是否选择阿诺德推举,除了情怀之外,完全看你个人的喜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下放幅度:“把哑铃慢慢从正面放下,会使动作的幅度最大化。”

这一点描述可以这样理解:

普通的推举,我们是将哑铃从举过头顶的位置向身体两侧下放;阿诺德推举,我们将哑铃从头顶下放到胸口高度。从运动做功的角度来看,我们将哑铃聚到了更低的位置,肩部做功距离更长,动作幅度更大。

这个幅度是否让肩膀的训练感受更好?我个人的训练感受是:

在使用这个动作推举时,哑铃下放内旋手腕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到肱二头肌内侧头的拱起,这会让我的注意力从肩部分散到肱二头肌上。(当然也许别的训练者会有较好的三角肌发力感,这个没有办法评定,我只是谈自己的训练体验。)

当然,如果你只有一对小重量哑铃用来训练,拿它做做阿诺德推举是完全没问题的。

你也可以分别做哑铃前平举练肩前束,哑铃侧平举练肩中束,毕竟这些孤立动作更容易找到三角肌发力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观点:理性看待“不神化,不诋毁”

我们不可否认施瓦辛格对于健美运动的历史贡献,作为很多人的健身偶像,他引领了几代人的审美观,直至今日依然是全球健美界备受推崇的榜样。他举办的“阿诺德传统赛”,至今仍是健美赛事里仅次于奥赛的第二大赛事,可见其地位和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榜样的光芒不应该干扰我们对动作本身的判断。

对于阿诺德推举,有一说一,我觉得它并没有健身书籍、动作教学里宣传推广的那么神奇。而且在现代健美运动员的训练当中,这个动作出现的频次低于其他肩部训练动作现在的健身房里,完全有更多的器械和动作可供练肩时挑选。

综合来看,阿诺德推举有其动作价值。能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己发明动作,证明了施瓦辛格本人“健身先健脑”的超前意识,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健美成就,在于他本人是一个积极思考并付诸解决的聪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从现代人练肩的角度出发,阿诺德推举就是一个比较基础的肩部训练动作,和哑铃推举效果相仿,尤其是新人做起来可能有些难度。

不强行赋予它太高的意义,更不要一股脑地去贬低。只有亲身尝试和实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肩部训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