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美军最大规模的投降是在菲律宾战场,大约9万美菲联军投降,这是美国二战时期投降人数最多,投降将领级别最高的一次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没等美国人回过神,又对菲律宾马尼拉附近的美军基地进行了突袭,意图摧毁美国的亚洲舰队,从而彻底毁灭美国的石油禁运计划,缓解日本的能源危机。并且能够通过美属殖民地获取战略资源,为进攻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创造可行性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珍珠港的命运一样,美国空军的战机还未起飞,就被日军轰炸的支离破碎。麦克阿瑟只能指挥没有制空、制海权的美菲联军还击,由于日军准备充分,火力压制下迅速推进,迫使麦克阿瑟攻退守巴丹半岛。这个25英里长,20英里宽的半岛上,麦克阿瑟准备以9万美菲联军与日军打持久战。

由于日军错误的估计了美菲联军的兵力,因此在首轮攻击中惨遭反杀,两天的战斗,日军发动主攻的第65旅团折损过半,随后便立即停止了进攻,随即麦克阿瑟被派往澳大利亚,温莱特少将接管了美菲联军。但这场战争对于美军而言,并没有扭转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兵力上华而不实,对比悬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后来的采访上看,麦克阿瑟赴澳前留在巴丹和吕宋岛共约9万美菲联军。其中7万多是菲律宾人,军事素养如同民兵,温莱特被俘虏后,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这些菲律宾士兵一见到日本兵,就吓得丢掉武器,争相逃窜”。另外还有1万2千人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大多是刚换防至菲律宾的新兵蛋子,战术素养也不高。装备方面,270多架飞机被摧毁了一半,美国亚洲舰队主战舰艇为45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方面,参战部队为本间雅晴中将带领的第14军,鼓吹是10万士兵,但主流观点认为只有5万精锐;高桥伊望中将带领的联合编队,编制10艘巡洋舰、29艘驱逐舰、1艘航母、3艘水上飞机母舰;小畑英良中将带领的陆军航空兵第5飞行集团,出动200架飞机参战;冢原二四三中将带领的海军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队,出动300架飞机参战,100艘运输、辅助船保障后勤工作。

日军准备充分偷得先机;美军战术失效全盘皆输

麦克阿瑟最吃亏的就是半数B17、P40战机被日军炸毁,主战军舰也有4艘被击沉,所以海岸线上的防守难以形成,日军能够迅速抢滩登陆。闪击战最容易摧毁士兵的意志,正吃着火锅唱着歌,轰的几声,锅里多了几条同伴的胳膊腿,搁谁谁不怕。所以日军抢滩登陆后,气势上已经胜利了,能够势如破竹,逼迫联军溃退。

麦克阿瑟难以组织滩头阻击,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全军撤至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这个战术也体现了麦克阿瑟的军事才能。因为巴丹半岛环水抱山,易守难攻,在密林里构筑牢固的防御工事,只要日军炸不平巴丹半岛,美军就拥有“暗箭难防”的地理优势。在麦克阿瑟看来,能够坚守6个月,美利坚的援军一定呼啸而来,到时候便可将日军包饺子。事实上也是如此,本间雅晴打了5个月也没打下巴丹半岛,但人算不如天算,美利坚的援军迟迟不到,补给又跟不上,麦克阿瑟的战术失效就成了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补给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粮食,麦克阿瑟出自西点军校,自然明白粮食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预料到一件事,那就是保证军粮充足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大批难民跟着军队撤入了巴丹。加上巴丹原有的平民,约10万多张嘴在巴丹等饭吃,麦克阿瑟为士兵准备的粮食要平摊在这些难民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持续的饥荒,夜以继日的热蒸汽,令人望而生畏的疟疾和伤病员的不断呻吟,残酷地折磨着我们。”——温莱特

正因为麦克阿瑟出身西点,做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当他到达巴丹时,才发现这个问题,当时属于战略撤退的局面,再紧急调粮根本难以做到。所以他下令节约士兵口粮,原来吃一个馒头,现在只能吃半个,士兵吃不饱又怎能打持久防御战呢?后来接手的温特向美政府的急电中说“士兵饿得站不住了,最多只能维持到4月15日。”更加糟糕的是粮食不足带来的疾病,尤其是疟疾,这也是美军战斗力难以保持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政府的主动放弃

一场战争能否扛到最后,客观原因是一方面,主观原因才是根本,只要战争的意志在,小米加步枪也能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这个道理在我国得到验证。美国政府主动放弃就表现在撤下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是一位身先士卒的将军,指挥战争永远是亲自站在一线的战壕里。但在巴丹战争的后期,麦克阿瑟“不见了”,或许是因为他早已经接到白宫的调令,或者是因为他许诺士兵的援助迟迟不来。总之,这个身先士卒的将军不再和士兵待在一起,那么他的士兵也就产生了内心的变化,前期找回的自信心再一次崩塌。到后来士兵知道麦克阿瑟去了澳大利亚,开始编顺口溜骂这位将军,并出现了投降的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斯福认为巴丹半岛的局势已难解救,所以不能让美利坚的司令员沦为俘虏,于是下令将麦克阿瑟调往澳大利亚任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盟军总司令,温莱特接手巴丹半岛总指挥。1942年3月11晚,麦克阿瑟带着老婆孩子,乘着一艘鱼雷艇偷偷的离开巴丹,前往了澳大利亚。东条英机还因此时大发雷霆,因为他想在巴丹抓住麦克阿瑟,押往日本游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他虽然撤到澳大利亚,却依然为巴丹半岛的局势担忧,他与一同撤走的菲律宾的总统奎松,一直没有放弃向罗斯福请援。他从战略上威胁罗斯福,说菲律宾与其落在日本手里,不如现在就承认它的独立,这样美国可能以中立国的身份与日本协商撤军。罗斯福的回应是仍由菲律宾丢失,也不给无意义的援助,并命令海军不得设防,尽快撤离,重点防御澳大利亚。这就代表美国政府彻底放弃了菲律宾战场。

投降概况

时至4月9日,巴丹半岛上的美菲联军再也招架不住战争和饥饿的摧残,领军作战的爱德华·金少将下令岛上的7.5万名士兵投降。5月6日,温莱特以驻菲美军总司令的名义,要求菲律宾全境约1.5万盟军放下武器,向日军投降,他本人也带领着雷吉多尔半岛上的少数部队投降。就这样,9万多美菲联军士沦为俘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我从没有想过,为了士兵的生命,我不能不这样做!” ——温莱特

6月9日,一个日本记者采访温莱特,问他会不会担心因投降而受到军事法庭审判。温莱特的回答为这场大投降给出了理直气壮的解释,这是不同国家文化差异造成的问答。

“在西方国家,有个公认的原则,只要阵亡达到全军的四分之一,活着三分之一时,这个仗就不值得再打下去了。在耗尽了最大努力后,发觉自己根本没有希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都会向敌军投降,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菊与刀》

其实对于战争而言,美国人认为并不是殉国才算英雄,投降者也是付出了所有努力后,才幸存下来的,他们同样是为国效力的英雄。当时本间雅晴的炮兵部队,对科雷吉多尔进行了27天的持续炮击,于5月5日发起总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坚守下去只会增加士兵的伤亡,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在5月6日带着白旗走向了敌营,温莱特就是为了士兵的生命负责,才选择了投降,所以温莱特即便是美国二战时期投降的最高将领,也同样受到了国民的尊重,得到了总统颁发的美国最高荣誉勋章。只不过投降的俘虏并没有受到应有的优待,日军对这次投降的俘虏进行了残酷迫害,美国将这个仇恨算在了日军身上,而非温莱特头上。

参考资料:《令美国蒙羞的巴丹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