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高鹏 通讯员 赵倩钊

从24岁的毛头小伙,到年近古稀、两鬓斑白,陈继存的42年时光,都交给了地震观测这项工作。

每天早上8点雷打不动,记录水位、水温、气压、气温等24个数据,因为这项工作“拴人”,陈继存至今还没出过河南省,出过最远的门,就是到南阳学习了。

濮阳范县颜村铺乡榆林头村豫01号井地震观测站,这处河南省内最早一批的观测站点至今未曾挪过位置,与之相伴的,是对地震观测始终保持着热乎劲儿的陈继存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2年的坚持:给地球的心跳“把脉”】

5月8日上午,陈继存撑着拐杖,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虽然行动不便,但他每天都还会定点来到观测站,查看各类数据。

观测室内,数台仪器在闪着亮点工作,一台水位仪砌在深达2230.07米的观测井顶部。仪器垂钓在井内的浮漂感触着地下水位的波动变化,并通过连线记录笔反映在类似“心电图”的记录图纸上。

“水位、水温、气压、气温,24个数(据),每天都要记录好向上报的。”陈继存边掰着手指头,边向大家介绍着。

别看现在观测站的设备高端、空间宽敞,可在陈继存的记忆中,他初次来上班的景象,要更加深刻。

1978年8月,河南省地震局在范县建立豫01井地震观测站,得知需要观测员,陈继存就主动报了名,“也没问多少报酬,到新乡学习了半个月就回来正式上岗了。”

观测站建立之初,只有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地处荒郊野外,没有路更没有电,温度、气压等监测设备只能手动操作,每天早晨要靠手电筒照明来记录监测数据,再打着算盘计算出平均值,从而得出数据。

“一开始都是跑着送数据,来回30里地。”陈继存说,由于数据需要保持连续性,必须每天送往县地震局,为地震观测提供数据支撑。

由于他坚守地震观测岗位一线,豫01井全年记录地震无中断,地震观测资料零差错,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对监测豫鲁冀交界区及邻区地震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反映区域地震应力场的一个“敏感点”。

1988年冬至,范县下起了大雪,陈继存在去县城送数据时,一不小心掉到了大堤下的雪坑里,爬了一个多小时才脱险,“命都差点没了。”陈继存说,从雪坑里爬出后,他又继续跑到地震局,将数据安全送到才安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伙计”帮助他无一差错记录数据】

1985年,豫01井更换了半自动水位监测仪,按照观测员的工作流程规定,必须每天早上7点半前,赶到观测站取下记录笔自动记录的水位升降图,将水位、气压等数十个数据抄下,并记录当天的天气、气温,算出水位平均值等相关数据,最后把数据报到省、市、县各级地震部门,整个观测工作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每天工作时间不算长,但定点时间要求很严格,且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节日在陈继存眼里,都只是正常的工作时间。而他依靠的“老伙计”,就是算盘和铅笔,40余年间,算盘打坏了十几个,铅笔用掉了上千根,而地震数据监测和上报却从未延迟或漏报。

说话间,陈继存从书柜里拿出了算盘,简单擦拭了上面的浮灰,他让记者随意列举一个数字,再用算盘算出平均值。

“2465。”耳朵听着,陈继存的手已经开始噼里啪啦拨拉起了算盘,“102.7。”经过计算器核对,他给出的数据准确无误。

豫01号井至今记录到的最大一次水震波,是2011年3月11日14:46分(北京时间13:46分)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9.0级大地震,且地震引发巨大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回想那次大地震,陈继存记忆犹新,他说,“由于当时浮漂波动太大,把记录笔都打飞了,水波竟造成记录仪器脱轮,这非常罕见,即使我国汶川地震时,豫01井的记录笔仍然在正常工作。”

2015年,豫01井仪器升级为数字化监测设备,需要用电脑处理监测数据。这对仅有初中文化和时年已经61岁的陈继存来说,挑战不小。

“硬着头皮学呗。”陈继存说,学打字、学操作,他天天坐在电脑前,一点一滴学会了电脑设备的基本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一的遗憾:谈及孩子时落泪】

当地震观测员,不仅条件艰苦,报酬也很低。一开始,村里的生产队只给陈继存冲抵工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相关部门才开始给他发报酬。

“10块钱(月工资)领了4年,20块领了6年,40块领了10年,2005年以后涨到了340块钱。”陈继存说。

对于丈夫的选择,常春玲却从未抱怨过,“他喜欢这个工作,家里就全力支持他。”

陈继存也承认,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离不开妻子的理解,“我父亲瘫痪了7年,家里的农活、孩子从小到大,全都是她一个人操持下来的。”

时间长了,有时常春玲也会帮着丈夫送观测数据,因为这,她还差点出了车祸,“回来也没给他说,免得担心。”

地震观测对时间要求的特殊性,让陈继存分身无术,至今还未出过河南省,最远的一次出行经历,就是到南阳学习。“外面的世界是好,电视上不是也管看嘛。”陈继存说,这么多年下来,自己已然习惯了工作、生活。

1997年,陈继存的大儿子在高考中考了686分,在范县全县排第二名。可想到家里的困境,他选择了不收学费、每月还有津贴的西安一所军校。

“当时心里确实挺难受的,就因为挣钱少,耽误了孩子上更好大学,但他也从来没埋怨过我一句。”陈继存说到这时,突然流下了眼泪。

因为经济拮据,陈继存多年来一直向亲邻借钱供孩子上学、生活,直到他5年前退休时,才把5万多元的债务还清。

【看似枯燥、无趣的观测工作,他“越干越得劲”】

说起自己的工作,陈继存滔滔不绝,“地震观测重要啊,关系到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异常了我都要第一时间上报。”

在观测站内,陈继存支了一张不到1.5米宽的小床,每次夜里来查看完异常后,他就得在床上歇到第二天了。

“省、市地震部门都能监控到这个站的数据,只要发现反常了就会给我打电话。”陈继存说,无论白天还是半夜,接到电话他都得赶到观测站,查看仪器的情况。“夏天还好,冬天起来,那能不冷?”

2018年、2019年分别获得全国资料评比三等奖和二等奖……在观测站的一面墙上,挂着近年来所取得的各类奖项,陈继存也先后被评为市、县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观测员。

在常人眼中枯燥、甚至有些无趣的地震观测工作,陈继存却越干越热乎,用他的话说,“越干越得劲。”

“这个工作和做买卖不一样,讲价钱的工作也干不好,既然干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虽然退休了,陈继存依然会每天来观测站,在这里,他未曾忘记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