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尔君: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随着各种传感器的应用,机器人逐渐“进化”出了“视觉”、“触觉”、“嗅觉”、以及语言交互、动力传感。2004年的科幻电影《I,Robert》甚至预言了未来机器人将拥有自我进化能力。

机器人发展阶段中,“机器换人”是其根本推动力,主要解决企业劳动力短缺,提升企业制造效率,代替高危作业。

今天,求尔君采访的这位创业者,他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专业,从事过多年市政安装、机电环保类的建筑安装工程,如今专注于特种工程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已经设计出三十余款不同工种的机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种工程机器人重在落地应用的适用场景,要懂得做‘减法’”

—— 中建建乐机器人创始人杨剑乐

初衷:做机器人并非只能科班出身

求尔君:现在市场上做机器人的很多,好像任何人都可以做机器人?

杨剑乐:机器人产业其实已经比较成熟,国内的机器人大多以集成为主,产业代工也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任何人都可以做机器人,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做机器人。

求尔君:现在做机器人的门槛是什么?

杨剑乐:设计研发、应用落地。

求尔君:您以前是做建筑工程,是什么原因做起了机器人?

杨剑乐:我是学的建筑工程专业,从事过很多年的市政安装、机电环保类的建筑安装工程。当时做工程的时候,接触过很多作业场景都是高危场景,比如市政管道维护,防毒防气,还有很多高空作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工程事故。后来我就考虑“机器替人”的方案,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始特种工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

求尔君:您做机器人的优势是什么?

杨剑乐:对应用场景的理解,我知道我的机器人做到什么程度就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业模式:并非只是卖机器

求尔君中建建乐做机器人,和别人有什么区别?

杨剑乐:不管做什么,我的观念就是“专业人,做专业事”。我们擅长的部分在于对建筑工程领域的理解,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工程作业单位,我们相当于就是机器人的市场方,我们从市场的角度去研发机器人,把我们在实际场景中遇到的具体需求,转化到我们的机器人身上。所以我们专注做机器人研发设计、集成以及应用。

求尔君:机器人的商业模式,主要是硬件销售吗?

杨剑乐:所有的机器人公司,都不单单只是卖一个机器,它是一套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数据平台、数据分析,而且我们也会提供专业的机器人作业服务,比如我们去承接市政管道的清洁清淤工程,一整条街,我们的机器人施工队很快就可以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求尔君:中建建乐都有哪些机器人产品?

杨剑乐:我们的机器人大概可以分为四类:智能机械工程机器人,比如建筑拆解机器人、玻璃幕墙清洗机器人;垃圾分类机器人、水上垃圾清理机器人;市政巡检、清淤及管道消毒机器人;还有其他特种机器人,比如商业清洁消毒机器人、口罩检测等机器人。目前我们设计的机器人种类达三十多种,50多个专利,部分已经开始量产。

求尔君:大部分都是ToB的,有没有ToC的?

杨剑乐:我们有一款家庭智能分类垃圾机器人即将量产,这款机器人可以进行两类垃圾分类,可以在房间中自由移动,对于腿脚不方便的人非常实用。我们这款产品还与百度等大厂的产品一同获得了第二届“AI+”创新创业大赛—5G+AI技术创新大赛最佳产品设计奖,是西北唯一获奖的企业。这款机器人将会登录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是一款实用的C端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直面困难,脚踏实地

求尔君:目前制约机器人发展的瓶颈有哪些?

杨剑乐:目前中国的机器人大部分还处于集成阶段,核心的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还需依赖国外,比如传感器、导航芯片等,需要从美国、日本、韩国进口。虽然国产产品也已经出现,还质量稳定性上还需要提升。这次疫情其实给机器人全面国产化带来机遇,倒逼国产机器人加速发展,快速提升。

求尔君:西安的机器人创业环境如何?

杨剑乐:西安在设计、研发上具有一定优势,很多高校在机器人研发方面都有不俗的实力,中建建乐就与建大、西工大、交大等都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但西安的机器人产业还不完善,在本地生产机器人成本高,而且很多配套不全,这方面我们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只能是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机器人厂家的合作。西安要利用自身研发方面的优势,带动产业配套的完善,这也需要一定时间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