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大部分回答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让微信的巨大流量变现,这一点我其实也认同。但是我觉得大家都没有写到另一个点儿上:为什么腾讯在选择京东以后,又扶持起拼多多来?

我想说的是,这绝不是什么集团内斗。我简单说两点,看完之后,可能有助于我们对于腾讯投资行为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点,京东和拼多多有什么不同?

从电商角度来讲,无论京东还是拼多多,他们最终都要覆盖电商的所有业态以及所有目标人群。但现实中这一点很难做到,无论是它俩还是阿里巴巴,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核心领域,同样存在薄弱地带。

比如说京东模式属于平台优选+品牌入驻+自营物流,阿里巴巴的淘宝天猫模式则属于大平台、大物流、大数据,拼多多的模式则属于平台海选+社群团购,不同的模式造就了不同的受众市场。

严格来说,京东和阿里系电商在目标群体上重叠度比较高。京东的优势在3C、白色家电等电子类产品上,而阿里则基本是全覆盖类型。但是两者的目标人群是比较统一的,基本上对准的都是一二三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市区,而且多为年轻人群体。

但是拼多多跟京东、阿里系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拼多多在商品走的并不是纯粹的商品质量路线,它通过团购的模式增加订单规模以能够实现“薄利多销”的结果,在消费者那里,就是能以更低价格买到东西,而对于平台则能实现流量的内部增殖,对于商家则意味着规模化。不能否认拼多多所存在低质仿冒产品,但是对于下沉市场以及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拼多多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拼多多的目标人群基本上就是四五线城市以下城镇、乡村,以及中老年人群体。

所以说,京东和拼多多的消费者目标群体在区域、年龄两个方面的巨大差异化,放在一起形成了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明显的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点,腾讯的目的,仍在于阿里系电商。

就目前来说,阿里系电商依然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电商业态最为丰富的电商生态系统,没有之一。亚马逊的电商业态实际上相当单一,目标人群基本上也覆盖了西方发达国家,产品设计所主要考虑的也是这群人,所以亚马逊在亚洲的发展并不如意,因为亚洲的文化背景相当分裂。

说回腾讯,腾讯没有电商,但却拥有所有电商都十分垂涎的流量。微信的推出,更是让腾讯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站在了流量的入口上。腾讯其实想过做电商,但这需要将社交给电商强关联,而一旦这样做,实际上对于腾讯的营收提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对于核心业务结构的冲击却很可能导致品牌认知的模糊,这容易对腾讯的社交产品造成伤害。所以我觉得腾讯不在电商上直接推出平台并大力推广,一是发现了自己的“鱼和熊掌”困局,二是市场用现实教训了腾讯。

但腾讯也无法放任自己的流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商业化。所以在这种考虑下,腾讯首先选择了京东,一来为了跟阿里系电商打擂台,二来则是实现对微信流量的商业化利用,增加微信的收益,同时探索微信的商业化空间。

而拼多多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当前电商局面的一次破局,黄峥让电商人们看到了一个新兴市场,或者说被阿里京东无法抓拢的群体,也就是下沉市场。拼多多的模式对于微信有一个很多人想不到的利好——激活了一部分中老年群体的流量,让许多中老年群体开始接触电商,同时也对价格敏感型用户较多的三四五线小城市的下沉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峥和拼多多对人性的洞察力更精准。

正是因为这个差异化,以及社交电商的独特模式(团购有天然的分享机制存在),让腾讯看到了一条跟阿里、京东不一样的电商道路,同时拼多多也占据了下沉市场电商领域的“一枝独秀”地位。

这种有着隐隐对抗阿里电商系的潜力,让腾讯颇为心动。

我相信,这才是腾讯在拥有京东这个盟友之后,选择跟拼多多合作的主要原因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在商业世界中,赚钱永远都是核心。但是很多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在具体的发展路途中,肯定都会有一些不为盈利的选择,这些选择反而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壮大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我看来,流量变现并不是腾讯先后招徕京东、拼多多的核心原因,而只是表面原因,因为腾讯在互联网领域唯一的对手只有阿里,而阿里的主战场在电商系,在技术领域,腾讯的商业盈利能力一直非常强,但是战略相比阿里来说却是短板。

所以腾讯如果要完成对阿里有效的狙击,那么电商系是个很不错的赛场。

从博弈的视角来看,这更能解释腾讯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