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交界的地方,有这样一座县城:

这里曾是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个帝王意欲迁都于此。这里也是五代时期的"宣化军节度",地位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可谓是盛极一时。

这座城市,就是邓州市。

史籍记载,先后有五位帝王欲迁都邓州而不可得——

公元533年,北魏孝武帝为避权臣高欢,欲迁都邓州;

公元624年,唐高祖为避突厥入侵,欲迁都邓州;

唐末昭宗时期,为避开长安周边战乱,欲迁都邓州;

北宋靖康年间,金人南侵,宋徽宗宋钦宗和大臣们商量迁都,邓州是其中之一;

蒙古攻金,金从北京迁往开封,依然朝不保夕,哀宗皇帝欲迁都邓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邓州市,为河南省直管县级市,由南阳市代管。总面积约236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0万。

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县。据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设在邓州境内,长达1274年的历史。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掉邓国,在今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立"穰邑",后又先后属楚国、秦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置南阳郡,同时在当时的邓州境内设置穰县。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穰随之成为北魏南阳盆地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南阳郡为邓州,穰仍为治所。此后,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175年间,又几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

唐乾元元年之后,撤销郡制,南阳郡不再设置。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已废唐称帝的梁太祖朱温,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彼时的宣化军节度就相当于如今的省级行政机构)。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

此时穰县,仍为宣化军节度治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明朝以后,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领新野、内乡、淅川三县。此时邓州的地位,已经明显下滑。而作为多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穰县,也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省入邓州,自此不再设。

清沿明旧制。雍正后,邓州作为散州不再领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此后,又先后属汝阳道、河南省政府、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河南省南阳专区。

1988年,邓县撤县设市,设立县级邓州市,仍由南阳市代管,至今未变。

不知道你去过邓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