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如果没有山,没有水,靠什么?只能靠自己努力,白手起家。没有任何背景的王永庆,为了生计,只能在米店当学徒。通过给老板打工,他意识到,要想赚钱就要自己开店。从此,王永庆走上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米——事业的开端

王永庆在米店当了一年学徒就对米店的经营运作了如指掌。创业的雄心在这个少年心中升起来了。他想:“如果我开一家米店的话,我一定能做得跟老板一样好。”

那年的春节,王永庆回家乡直潭过年。他把自己想开米店当老板的想法告诉了父亲,他认为,米店的经营方法已经掌握,自己开店就缺本钱了。

王长庚对儿子的想法有些吃惊又有些高兴,他决定支持儿子创业。

王永庆回到家以后,王长庚挨家挨户去亲朋好友那里借钱,说尽了好话。

王家在当地口碑不错,王长庚也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颇受人敬重,没几天,他就筹到了200块钱。这样,王永庆就可以开始他的创业之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岁的王永庆辞去工作,在嘉义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从打工仔到老板是王永庆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很多人工作多年不敢迈出这一步,王永庆小小年纪就敢于做出这一抉择,其胆量和气魄确实不同一般。

王永庆的米店坐落在一个偏僻的巷子里,不是做买卖的好地段,但王永庆只有200块钱本钱,租不起好地方,只好暂时将就。当时,他也请不起伙计,于是一切亲力亲为,既当老板又当伙计。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他便将大弟王永成与二弟王永在带到他的米店帮忙。王长庚在从事茶叶生意,一到冬天无生意可做时也会到嘉义来协助儿子经营米店。

作为米粮集散地,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识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总是紧紧地拴住这些老主顾。王永庆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然而,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由于年轻人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便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更是大受欢迎。那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这一服务项目的出现等于是一项创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为王永庆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他还注意收集顾客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那户人家,甚至免费为顾客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

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他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有时顾客半夜里敲门,他也总是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年代,一般台湾民众的生活相当拮据,因此免不了在买米时欠款赊账。为了及时回收米款,并避免给顾客造成不便,同时也给自己省去不必要的麻烦,王永庆总是先打听好顾客领薪的日子,然后再在次日登门送米时收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例来说,当时服务于铁道部的顾客每月21日领薪水,他就在当天晚上或隔天去收款,因为这些顾客比邻而居,不但收款方便顺利,顾客对这种收款方式也很满意。如此一来,王永庆的米既卖得快又口碑好,生意自然蒸蒸日上。更重要的是,所谓“质优价廉”和“顾客导向”的经营策略也就由此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这种建立“顾客档案”的做法对台塑后来的“表单化”经营管理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