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以及日本、法国、加拿大、瑞典等发达国家,通常是被视为处在“后工业化时代”,这意味着它们绝大部分公民的工作是在服务行业,而不是在工厂装配生产的流水线上。

对于相对欠发达国家来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外迁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情况也不尽然。哈佛大学一位致力于研究全球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发现,在这些国家里,正出现一种”过早去工业化“(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的趋势,它们还没有先富裕起来,就开始丧失制造工业。

在一篇论文中,丹尼·罗德里克写道:”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在就业和实际增加值中生产股份份额的下降,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产业空心化:拉美和非洲尤为严重

产业空心化:拉美和非洲尤为严重

墨西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将制造业工作设置在南部边境,以利用墨西哥相对较低的工资和相对容易获得美国消费市场的优势。这些工作对墨西哥人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他们的工资尽管低于美国工厂的工人,但远远高于给典型墨西哥工人的。

工资差距本应该推动墨西哥制造业的快速扩张,生产力方面经济的提高,以及整体更高的生活水平。但实际情况正如麦肯锡杰研究员安娜·梅斯所做的研究一样:墨西哥经济生产力的增长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原因是墨西哥的制造业实际上仍非常小。

在一篇题为《全球化,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增长》的论文中,作者将世界划分为高收入国家、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四个区域,然后将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内部和结构调整两部分。研究发现,尽管非洲和拉丁美洲没有经历像发生在亚洲那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内部生产力增长,但是用上述度量来衡量的话,他们也确实在快速成长,比那些富裕国家还要快。

然而,当亚洲通过结构调整来促进自己生产力增长时,拉丁美洲和非洲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工人们从高生产率的工作线转移到小规模的店铺管理和低生产率的工业中。在亚洲的一些地区,这种现象也有发生,比如,印度已经出现了过早去工业化的征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造业仍是中国经济支柱

制造业仍是中国经济支柱

事实上,拉美、非洲等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正是中国近40年来所经历的。尽管美国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了美国本土的就业率,但美国制造业的份额仍然在缩减当中。这是从二战结束就开始的趋势,早在中国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之前就已开始。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也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造业在整体经济的比重正在下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崛起,为中国经济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在互联网经济兴起之后,服务业的发展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正在去工业化。

但是,这些欠发达国家却忽略了,富裕国家和相对贫穷的国家去工业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是因为保留下来的工人素质更好、生产效率更高,留下来的产业也是处于微笑曲线的顶端。而相对贫穷的国家,尽管自动化也在取代一定的劳动力,但它们却没有去工业化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中国并非是它们可以照搬的榜样。即便中国,制造业仍然是经济的支柱,对于GDP的贡献仍然占据最大份额。对于这些欠发达国家来说,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发展自身的制造业和产业基础,仍然是最优先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