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罩热潮刚退不久,头盔再次一夜走红,短短几天,相关概念股大涨,投资者纷纷追捧。同时,“头盔概念股”也成为热点。5月18日至20日,南京聚隆连续3日涨停,股价累涨33.12%,国立科技3日累涨32.96%,另外,伊之密、拓斯达、新日股份等多个股票也随之上涨。

不过,就在5月20日,公安部交管局再发消息称,密切关注到安全头盔涨价问题,要求各地要稳妥推进“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6月1日起,不戴头盔的处罚限于摩托车,暂不处罚电动车。

查看大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看大图

就这样,继继郑州、开封、漯河之后河南又有两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出手了!在驻马店和许昌,其告诫书提醒:对查实存在哄抬价格、囤积居奇、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相互串通等价格违法行为的,依法最高处违法所得的5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典型案件,将公开曝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构成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江西南昌、江苏南通等地市场监管局也发布告诫书,要求不得串通涨价、操纵价格等。

与此同步进行的是5月20日晚,南京聚隆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21日,头盔概念股纷纷下跌,截至收盘,南京聚隆跌9.99%至36.14元/股,国立科技跌5.22%至10.36元/股,同时,三夫户外、新日股份、际华集团、金发科技也纷纷下跌。

查看大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看大图

对此,不少行业人士认为,“一盔一带”行动短期或带动苯乙烯需求,不过,头盔需求和口罩需求有明显的不同,口罩需求是来自消费者自发性消费,疫情未结束之前且产量未匹配需求之前,口罩消费是紧迫且无可替代的,所以PP出现持续的偏强上涨行情。安全佩戴头盔虽然十分重要,但人们还未形成佩戴头盔的意识,因而头盔需求需要靠政策引导,所以头盔可能仅带来短期的炒作。如果6月1日起,摩托车、电动车未佩戴头盔引发的相关教育、纠察、处罚等案例增多,可能会引发市场下一波对苯乙烯价格的炒作。

很明显,从5月20日开始,关于头盔的新闻已经给这个行业泼了不少冷水,比如:

1、河南、江苏、上海等媒体报道,6月1日起不会对电动自行车未佩戴头盔进行罚款;

2、头盔基地浙江乐清市场监管局查封了很多厂家;

3、浙江义乌公安部门发布警情通报,连续两天头盔诈骗案件12起;

对于打击非法小作坊,头盔生产面临规范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比如在浙江乐清,那里是中国头盔制造基地,云集了近千家头盔厂,其中很多都是三无企业,而目前大量劣质产品趁机涨价销售,已经有数十家小厂被当地市场监管局查封。

查看大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看大图

劣质头盔的后果比不戴头盔更严重,因此政府一定会在环评、生产资质、产品质量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那么未来中小作坊一定会倒闭。最近很多经销商、厂家,甚至其他行业都跨界盲目上头盔生产线,仅仅20天时间全国新增3503家头盔厂。于此,对于“炒房不允许、炒口罩不允许”的前车之鉴,试问难道头盔就允许吗?

随着头盔的火爆,各种投机分子也乘虚而入,朋友圈群里各式各样的头盔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前段时间,因为头盔市场供不应求的原因,已出现了不少无证贴牌生产的厂家,有的甚至在材料上偷工减料。

其中有部分商家坦言,自己的作坊并没有任何生产资质,属于“无证经营”,但只需要付钱给有认证的厂家,贴他们的商标就行。“其实目前国家对电动车头盔没有明确的质量规定,只要材料环保,就可以授权,不需要其他证明。”这部分商家另外提到,市场还有很多这样的贴牌操作,没办法,市场太火了,都想找机会赚快钱。

就目前而言,对于此类生产头盔的三无企业,很明显已进入政府部分监管对象,甚至引来了噩耗。对于他们而言,以前是坐地起价,毫不遵循市场规则,而今之前囤积的大量三无劣质品,成为了头盔厂家和倒爷们的噩梦!比如: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厂家生产的头盔不合格,停产、罚款3倍、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以及追究刑事责任。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如果消费者购买了不合格头盔,可以要求退货并三倍的索赔。

查看大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看大图

如果按照以上的两部法律执行,多少头盔厂家和“倒爷”会面临倾家荡产。尤其是近几日,就已经陆陆续续有退货行为发生了,所以笔者认为,退货和索赔绝对不是个别现象,毕竟劣质头盔关系到电动车用户的生命安全,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政府严厉惩治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