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北京市中小学各年级陆续开学。小半年的“圈养”生活终于结束,能把孩子再次送入校园,家长们欢欣雀跃的程度堪比过年。

家长吐槽可算是“挣脱苦海”,孩子感叹终于逃出父母的“魔爪”,于是乎,竟齐齐把“神兽回笼”这个话题送上了热搜!

这届家长太难了,这届孩子也太难了!

可是,把孩子送回学校,家长们就真的万事大吉了吗?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承认,家庭教育的问题就在那里,你无法回避。等放学、放假,孩子再次与你两两相对时,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和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也是从与孩子一点点的“斗智斗勇”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DIGIX TALK演讲中透露的与孩子的相处之道,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到家庭问题的症结,掌握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只有这样,“鸡飞狗跳”的家庭大战才不会时常上演。

试着做一个不那么操心的家长

家长要复工,还要带孩子,实在是分身乏术。表面上看起来是放假,背地里弦越扭越紧,最后把自己和孩子都变得焦虑、崩溃,孩子的学习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平日里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事必躬亲,严格管束。不开学这小半年,更是事无巨细,从早上吃什么,到白天学什么,再到晚上几点睡,都为孩子安排妥当。甚至复工后为便于随时监控孩子的举动,在家里安装一个小摄像头。

孩子未达到要求,父母就埋怨“孩子对不起自己的辛苦养育、怎么这么不懂事…..”。家庭间时刻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小朋友战战兢兢,私下没少掉泪。

这里要分享前央视主持人李小萌的教育观,她说自己不会去做完美妈妈,相应的,也不会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多让孩子做主,孩子的事情就交给她自己做决定,家长不要事事插手。

而且,李小萌还会在安排好孩子生活的前提下,与自己的朋友一起到国外骑行,她把这个称之为“为自己充电”,是不是很酷?

家长适当地放权,是解放自己,也是解放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和孩子,不是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不用总是围着孩子转。该教育的时候就教育,该玩儿的时候就去玩,孩子的成长一样妥妥的。

这一点上,家长们也可以借鉴沈奕斐教授的理念,她在DIGIX TALK的演讲中说过:“孩子是教育的主角”,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内心是时刻向往进步和向上的。父母所要做的,是和孩子沟通他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用自己认为的方式去修剪他,把他变成一个毫无灵魂的“盆景”。

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而不是军训场地。很多时候家长过度关心孩子,才把与孩子的关系也处理得很紧张。

所以,在吐槽孩子之前,家长们不妨先问问自己,是不是我的神经绷得过紧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人的孩子VS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觉得自己用尽了办法,怎么对孩子不起一丁作用呢?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家长还在凭过去的“经验”教育孩子,但在如今剧变的教育环境下,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适宜当下的亲子关系,需要改变以往家长单向管理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家长和孩子双向的互动和学习。

沈奕斐教授在DIGIX TALK演讲中还提及,按照社会学家马格瑞特·米德的研究,现在的社会,已经从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前喻文化”时代,过渡到了长辈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年轻人身上所展现的新时代的闪光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长辈的认知。比如数码产品的应用,很多家庭是孩子在教父母如何使用。

所以,家长要改变惯性思维——觉得年龄大意味着绝对的权威,继而要求孩子对自己亦步亦趋。其实家长和孩子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而家长一旦转换了角色,也会转变看问题的角度。也许你会惊喜地发现,总觉得缺点多多的孩子,其实也有那么多自己不了解的优点!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讲述一群被校长和全校老师放弃的垫底班级的孩子,在一名女老师的鼓励下,显露自己的优点,并集体在期末考获得好成绩,其中一名学生更是荣获年级第一

剧中,女老师曾说道:“有天赋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但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事情”。

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像这个老师一样,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也许你就不会再感叹“又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慢慢成长为你心目中的样子了。

家长要给自己发一个“上岗证”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往往是家长忽视自我教育导致的。而疫情期间,相处时间的增多,更是让家庭问题凸显。

最近,两会代表“建议家长持合格上岗证”的提案引起大家的热议。这个提案之所以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想,原因一是快速发展的时代,粗放式教育方式已过时,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更精细化和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另一层原因也是因为目前社会上针对孩子的教育机构不胜枚举,但针对家长教育的机构,却几乎为零。

还记得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的那句话吗?“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呀”,家长们不是生来就知道如何养育和教育孩子,他们也希望寻求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大辉所长在DIGIX TALK演讲中,曾建议家长使用的“家庭、学校公约协同教育法”,就给家长们一个特别好的启示。

他分享了一个案例:为了改变一个小朋友总是依赖家长叫早才能起床的坏习惯?父母和学校一起与她订立“公约”,自己叫自己起床。在刚开始,小朋友缺乏父母的叫早,未能按时起床,导致上学迟到,又因“公约”无法怪责到父母头上。从此,这个小朋友就养成了每天定闹钟、按时起床的习惯,不再需要父母的叫早。

行为的“交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学会了为自己的行动负责的道理。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孩子更高效地学习和生活,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更得到孩子的认可。。

父母的成熟才能决定孩子的成就。每个家长都要自我评判,可以给自己发这个上岗证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孩子的功课,教育也是父母的修行。

谷歌2017年发布的年度“热搜词”中,被检索最多的关键词是“how”,而 how 的搜索列表里,有一个问题被反复提及,那就是——How to be a good parent(怎样成为好的父母)。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面临的共同且重大的问题,如果你在教育中存在疑惑,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让孩子更高效地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等,你可以通过华为视频、滔客说APP和华为教育中心APP观看DIGIX TALK,里面很多内容都值得家长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