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赵本山的《乡村爱情12》和《刘老根3》刚刚落下帷幕。尽管都是作为网剧出现,不存在掀起“收视狂潮”之说,但是点击率和网络话题度,则证明了这样的农村剧依然有很多的观众群。

作为中国影视剧中独特存在的一种类型,农村剧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亮丽并不是说它的场面多么恢弘,制作多么精良。这些“大制作”的外衣农村剧都没有披上,但是它却是最容易走进观众心里的一种题材。

近些年我们看到比较有名的农村剧,如《乡村爱情》系列,《刘老根》系列,以及潘长江的《能人冯天贵》《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还有闫学晶的《女人当官》《刘家媳妇》等,我们会发现这些农村剧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以东北作为背景创作的。仔细一想确实如此,现在的农村剧几乎已经是“东北特色”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农村剧的“东北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晚小品的助推

央视春晚自从赵本山上了春晚之后,连续多年他的小品给无数观众带来欢乐。

从1991年到1993年的四年春晚上,或许是因为赵本山初登这个舞台,作品的影响力有限,仅仅是在“局部”地区被喜欢,就是东北三省。1994年赵本山没有上春晚,然而到了1995年这一年,他和范伟高秀敏一起表演的小品《牛大叔提干》,因为“笑果”好,不仅让赵本山成了家喻户晓的笑星,也让他的小品被东北以外的观众认可了。

如果说这个小品打开了赵本山“小品王”的喜剧之路,那么这个小品也可以说是春晚小品的“风向标”,指引着春晚小品的创作方向。因为之后无论是赵本山还是其他演员的小品,都开始普遍以东北语言作为小品的主要表演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春晚小品越来越“东北化”,观众也对这种类型有了期待,这种“期待”一度延申到了电视剧领域。电视剧的创作者也敏锐地发现了观众的“喜好”,不断地“投其所好”,创作出了一部部极具东北特色的影视作品。果不其然,在播出之后不断创造收视神话。当年,赵本山主演的电视《刘老根》,尽管只有18集,但是丝毫不影响它被观众喜爱,故事情节紧凑,人物饱满,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收视率达到13.9%。同时,在央视当年播出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它的收视率是最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赵本山创办了本山传媒专门拍农村剧,这种专讲凡人小事家长里短的“小制作”,因为有本山大叔的出现,成了“最接近小品风格的电视剧”。我们看到的《马大帅》系列、《乡村爱情》系列,很快“席卷”电视荧屏,证明观众是爱看这样的电视剧的。

无疑以东北为特色的农村剧的成功,与春晚小品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贴近群众而“走心”

我童年时代的经历让我知道了人与土地的关系,演员与大众的关系,二者鱼水难离。我走的是亲民路线,永远都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回报给他们笑声。

这是赵本山曾经在媒体上说过的话,简单来说,赵本山的作品之所以被观众喜爱,和他走的“亲民路线”是分不开的。

电视剧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多了尔虞我诈的后宫争斗,看多了“飞檐走壁”的江湖恩怨,看多了“小三小四”的恋爱纠纷,观众内心里更愿意看到和百姓“打成一片”的“走心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政策指引之下,就产生了一大批展示农村新风貌的优秀电视剧。除了刚才提到的《刘老根》,还有《好爹好娘》《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都是在曾经在央视一套播出,并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东北风”“走心剧”。

之所以这样的电视剧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原因就是它的通俗易懂,贴近观众,让观众感觉没有距离感,甚至在观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跟自己身边的人相互比较,似乎都能在身边找到与剧中人物性格相对应的人来。

在这一批优秀的农村剧在观众中反响强烈之后,似乎是为农村剧立了一个“标杆”,大家不自觉的会以为“农村剧就该是这个样子”。因此,之后的荧屏上几乎是“但凡农村剧就刮东北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观众的收视习惯很难随意改变,既然有市场何不就投观众所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地区房屋特点和生活方式

东北房屋特点:

《乡村爱情》这部电视剧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14年了,14年的时间拍了12部。剧中的象牙山也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着模样,但是象牙山建筑的整体风格却并没有发生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南方的农村地区因为经济方面呈现出两极分化,表现在建筑上就能直观感受到。富裕的农村地区家家户户小洋楼,看起来与观众印象中的农村有差距;而贫穷地区,尤其是是云贵川等地贫穷地区的房屋,解决“遮风避雨”这一最基本的功能尚且不够,拍摄电视剧更是有一定的困难。

东北地区的生活方式:

除了建筑房屋的原因之外,东北地区农村的生活方式也为农村剧拍摄提供了便捷条件。东北农村大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是以平原为主,肥沃的“黑土地”是很多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村剧则就是要表现农民朋友的风貌,无疑这里是比较符合农村剧的创作初衷和目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话的语言特点

东北方言尽管也是方言,但却是比较接近普通话的一种方言。当操着一口东北话的演员出现荧屏上的时候,不用担心观众听不懂,几乎大部分人都能够听懂。而南方地区的方言则有很大区别,不仅仅是相邻的省份说话不同,甚至是同一个县都有好几种不同的方言组成。即便是南方人讲普通话,如果不是经过专门的训练,在发音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除了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得不提,就是东北话幽默风趣。当东北话成了农村剧中的“官方话”,无疑增加了艺术上的可看性,把东北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语言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人的说话方式更是直爽有趣,这是农村剧中需求较高的一种特质,它让农村剧更具有轻喜剧的特点。

人们一生中经常看电视的原因首先是在于它提供消遣的能力,其次才是它提供的知识性内容。

这是美国传播学者总结出的观众看电视的目的,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如今的中国电视市场。

不知道观众有没有发现,在2000年以前的很多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大多以苦情戏为主,赚足了观众的眼泪,那个时候的观众似乎对于这样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喜欢,往往是把女主角拼命的往悲惨了去写,“不求最惨,只求更惨”,似乎观众看这类电视剧如果不是边看边哭,就是这部电视剧的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观众的观剧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的就是为了“解压解闷”,在工作之余能够通过电视剧放松心情,舒缓压力。无疑以前的那种苦情式的电视剧已经不适合如今观众的审美,“轻喜剧”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如今的荧屏上,无论是家庭伦理剧,还是农村剧都在往“轻喜剧”方向靠拢。

东北人的语言特点,不仅能让人物性格更加饱满,又能逗乐观众,这也是大部分农村剧选择以东北为背景的重要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论

东北农村剧之所以总是以东北为背景,是由东北独特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居住特点等综合原因所决定的。但是目前东北农村剧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观众在同质化的电视剧中,已经摸透了这类电视剧的模式和套路,逐渐已经感到疲累。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如何吸引到南方的受众,如何让农村剧不至于走入上世界90年代“苦情农村剧”的窠臼,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