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重疾险市场变化挺大的,不少优秀重疾险调整了投保规则,

主要调整方向是取消了身故责任的可选项,改为捆绑必选。

以保障终身为例,附带身故责任会让重疾险的整体保费上涨约30%-40%左右。

捆绑身故责任之后,投保保费的门槛就变高了。

也就意味着保险公司变相的涨价了。

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看到的几款高性价比产品,调整信息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关注互联网保险,可以看出,以上几款重疾险,在上市的时候,都是曾经站上过最高性价比宝座的产品。

但今年,他们都好像约好了一样,分别的,陆陆续续的,都把身故责任设为了必选。

这也就意味着这几款重疾险不再算是纯重疾险,要买必须捆绑身故责任,又退回到传统保险的形态了。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当属三峡钢铁战士1号和横琴无忧人生2020,

今年3月份才上架,推广铺天盖地,结果五月中旬就都下架了不含身故计划。

产品上架才两个月左右,就做出这样的调整,很是耐人寻味。

而且从开发钢铁战士1号和无忧人生2020的保险公司发出调整通知的时间和下架的时间来看,

保险公司似乎并不打算给消费者留下多少考虑的空间,说下就下,甚至还提前下。

如钢铁战士1号是14号中午发通知,计划在当天18点下架,结果下午15点左右就提前下架了不含身故计划。

也就是说,并非保险公司要搞什么停售促销之类的套路。

是真真实实的想下架,而且是想赶紧下架,生怕太多客户再来买一样。

注:

需要说明一下,以上不同产品在不同平台的上下架时间和调整规则会不一样。

比如前两天很多保险号都写了横琴优惠宝下架了不含身故计划,不过我在另一个平台上看到的是还是可以继续选择的。

另外,国富嘉和保目前保障终身还是可以不带身故责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提到,取消了身故责任的可选项,就意味着又回到捆绑身故责任的传统保险形态,这可以说是一种倒退。

那保险公司为什么还要这么搞?

毕竟开发一款产品并不容易,为什么要通过自宫的方式,主动降低一款产品的吸引力?

以我个人总结的观点,主要认为保险公司是处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①纯重疾险无利可图。

如钢铁战士1号,蹭着产品在市场上打出了点知名度,就赶紧收手,但却并不是直接下架产品。

而是把最高性价比的纯重疾险计划给关了,让大家只能选择带身故责任的计划来投保。

这样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可盈利空间。

②要给新产品让路。

像康惠保2020和无忧人生2020和横琴优惠宝的投保规则调整,则更像是要给自家的新产品让路。

也就是上周刚上市的康惠保2.0版和超级玛丽2号MAX。

这两款产品都是可以选择不带身故责任的。

关闭老产品的高性价比计划,也就更凸显了新产品的吸引力,给新产品导流。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无论是价格的竞争,还是创新拓展责任的竞争,重疾险市场目前都已经快碰到天花板了。

否则,他们根本不必这样。

目前很多网红产品中的某些组合形态,对于消费而言是高性价比的,

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真的没什么钱可以赚的。

回想一下,这几年的互联网重疾险是不是一直给人一种不断在降价的感觉?

但其实,互联网保险的竞争,已经悄悄的风格转变了。

2017年到2019年,重疾险的竞争确实是价格的不断刷新。

但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重疾险的竞争已经开始往拓展更多保险责任的多样化方向发展了。

保险公司通过拓展不同保障责任来做差异化,避免再陷入同类型产品的比价模式,同时可以微微拉高保费,提高整体收入。

到现在,市场上可以选择的责任搭配已经非常多了,消费者终于有了一定的选择权。

但如果有选择,大部分人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还是会先考虑性价比,会先选择配置基础保障。

所以,拓展责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并不足够让消费者愿意再加保产品。

拓展责任玩到天花板之后,保险公司想要提高保费收入,

只能通过关闭旧有的优秀形态,捆绑上更多拓展责任,倒逼消费者选择新产品。

或者说,之前的模式一直是新产品全方位碾压旧产品,

而现在,保险公司只能通过先把旧产品丑化,来凸显新产品的好。

价格到底之后,只能从拓展责任上提高吸引力,拓展责任创新之后,已没有其他通道。

那么,就减少选择权,把原来的可选责任变成必选责任,重新玩过。

这种事情在几年前是很少见的,但现在看来,这可能是未来的重疾险市场的主流方式了。

重疾险真的已经没有太多的升级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为什么会认为重疾险已经没有太多的升级空间呢?

来回顾一下这几年重疾险的发展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很庆幸的一点是,在互联网保险高速发展这几年,百年康惠保系列一直都在,且每个版本在当时都属于第一梯队产品。

它默默的记录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康惠保系列是这几年重疾险的发展的记录者。

我列出2017年至今的几款具有代表性的康惠保版本来做对比,以30岁投保,30年交,保额50万,保障终身来测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标红的部分是每个版本对于上个版本的拓展和升级的地方,同比涨幅为对上个版本的价格涨跌幅度。

有些产品,在开发的时候,将一些新的责任列为了可选项,而在下个版本,这些可选责任成了当下的主流搭配。

所以我会把这种可选搭配也列出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最老的康惠保只保重疾的计划和附带轻症的计划。

①2017年

我记得很清楚,主流群体开始普遍接触纯重疾险,以健康一生A和康惠保为首,互联网保险开始往纯重疾险发展,并出现了轻症概念。

后来上市的健康保和康乐一生C在轻症上进一步完善,开启拓展轻症的战场。

而这版康惠保虽然拓展轻症之后的价格贵了近30%,但整体价格和当时的其他产品差距不大。

并且,康惠保将轻症责任设置为可选项,消费者可以单独选择配置只保重疾。

康惠保只保重疾的价格,3年过去了,至今仍然是行业底价。

②2018年

在轻症还没足够完善的情况下,中症的概念已经成为噱头,慢慢的重疾+中症+轻症+豁免成为主流的标配形态。

百年出的康惠保旗舰版在当时价格又是碾压市场,甚至比自己的老版含轻症责任还便宜约10%。

这一年,我认为是互联网保险打价格战最狠的一年。

③2019年

市场主流产品开始创新拓展更多责任,且在基础保障上作细微差异化。

重疾+中症+轻症+豁免已经成为绝大部分重疾险的基础必选责任,且略微增加轻症中症的赔付保额。

拓展责任中出现最多的是癌症多次赔付,且价格也越来越低。

其他比较实用的拓展责任有心脑血管疾病多次赔付,前10年保额额外增加50%这两个。

百年康惠保2020版出来的时候,必选责任在康惠保旗舰版的基础上,

增加了前10年保额额外增加50%,中症理赔后重疾保额额外增加20%,且略微提高了轻症中症的保障。

但价格却和康惠保旗舰版近乎持平,基本上又是在当时成为最热产品。

同时,也可以认为是这种基础形态的底价。

因为到此为止,之后的市场再没有出现过大幅降价的产品。

后来的嘉和保和优惠宝也只是针对不同性别做差异化,来提高某性别单方面的竞争力而已。

不过也是这一年,百年人寿出现了偿付能力触及红线的监管事件,极大的降低了自媒体对这款产品的推广力度。

④2020年

百年推出康惠保2.0版,将前期重疾保额调整到了60岁前额外增加60%,

再次略微提高了轻症中症的保障,并且创出了一个市场独家的前症概念。

另一方面,进一步把癌症赔付额度提高到了120%,且捆绑为基础责任,拓展了心脑血管的可选责任。

2020年前半年,是拓展责任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各家产品都在拓展责任和价格之间来回拉扯。

也就是当下我们看到的市场情况,似乎好产品不断出现。

但总体而言,第一梯队的优秀产品都只有一些很细微的差距,

且整体价格是上涨的,再也没有像前几年,新产品价格碾压的情况。

在同样捆绑癌症2次赔付的形态下,康惠保2.0版价格比康惠保2020整体贵约8%,

但保障更完善,且又是当下最火的产品之一。

康惠保系列记录了2017年到今年2020年整个互联网保险发展的趋势:

价格先降后升,保障越来越多,捆绑越来越多。

2017年至今,时隔近3年,重疾险的形态就已经非常复杂到这个地步。

但初始版的康惠保纯重疾形态,仍然具备价格优势。

价格已然不能再玩了,那么拓展责任呢?

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为重疾中最高发的几种,根据通用再保险公司的数据:

恶性肿瘤+冠心病+脑中风这三个重疾占整体理赔男性88.6%,女性91.7%。

也就是说当下的癌症2次赔付和心脑血管2次赔付,也已经把单次赔付重疾险的保障拓展到了接近极限。

保障如果再进一步,只剩下我提到过的,不分组且同种重疾不除外的多次赔付重疾险。

也就是我认为的完美重疾险形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为什么说买纯重疾险保险公司真没多少钱可以赚?

曾经我写过的一篇文章《高能慎入,保险公司到底赚了我们多少钱?》中就有提到。

保险公司的利润核心来源真的并非死差,费差,而是利差。

作为从业者,对比过无数线上线下保险来看,我得说句公道话:

现在的互联网纯重疾险真的太便宜了,如果不附带上身故责任,收上来的保费基数不大。

如果选择的是定期重疾险,则保险公司可以运作这笔钱的时间更短,以至于连利差都不那么好赚。

但造成这一切的真正核心原因,我认为是:

各家保险公司自己为了打响产品,主动的,有目的的,短时间的牺牲部分利润。

以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但形成了趋势之后,大家都这么搞,使得产品的价格战打得过火了,市场慢慢的形成了这种类似恶性竞争的环境。

大家都骑虎难下了。

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拓展保障责任,降低价格敏感度,慢慢的把整体保费给拉回来。

也许从这些上下架的数据和调整规则来看,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再看一下那几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走势,可能就会很直观。

先看一下百年人寿和信泰人寿这两家相对老一点的保险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百年人寿的偿付能力从17年开始,就不断的走下坡路,其中下跌比较明显且触及红线的就是2018年的时候。

当时卖的很火的产品正是康惠保旗舰版。

然后监管介入,百年通过一系列调整,如降低渠道成本,调整产品形态等,让2019年前半年的偿付能力略微有所改善。

之后就是不停的在新产品上市,调整规则,市场同类型产品竞争和金融大环境影响的综合因素下一直匍匐前进,始终走不出来。

而信泰人寿则相对好一点,但也有同样的趋势,偿付能力一直在150%区间浮动。

可能看这两家大一点的,有一点底子的保险公司的数据还不够直观。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几年也出过网红产品的山峡人寿和国富人寿这两家新的保险公司的数据,就直观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看这两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变化,那下降的趋势,

用图表来展示的话就像个瀑布一样飞流直下,害得我只能用表格列出来。

小公司没有足够的基本盘,所以前期销售的产品利润如何,在偿付能力上体现得很明显。

对这样的偿付能力走势,我真的不认为这些产品真的还有多少利润。

这也是三峡钢铁战士1号那么紧急下架不带身故责任计划的原因之一。

这么卖,人家也很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完这几款高性价比互联网重疾险变相涨价的缘由之后,咱再延伸讲讲目前整个保险市场的形式吧。

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兴起,保险行业的两极分化在这两年越来越严重了。

线下保险

线下保险目前还是总喜欢拿大品牌和服务说事。

但实际上产品却是死贵死贵的,某些产品的价格能比线上保险翻个倍,这怎么可能算是合理?

虽然客观来看,大品牌保险公司在后期服务团队的搭建上,体系确实是更完善。

从监管发出的综合服务评价来看,确实是几个大品牌的整体评分更高。

但近些年受到线上保险的价格冲击,线下保险的市场份额也确实在不断的被蚕食,

前段时间甚至出现过平安退保率新高,监管发文要严防打击恶意教唆客户退保的黑色产业链的有趣事件。

自己心里没点数嘛?

为什么就不能让价格更合理一点,让产品更好一点呢?都不要你创新了。

线上保险

而线上的产品信息的公开透明,让竞争也变得越来越血腥。

且现在的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所谓的公正评测,却连保险公司的基本信息的避而不谈。

这种趋势倒逼着保险公司不得不孤注一掷的专注产品性价比。

似乎其他都不重要了。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小保险公司连多余的一点利润都没有,拿什么去搭建自己的品牌和服务呢?

有些小保险公司甚至连公众号的功能都没有完善,有事只能打电话给保险公司客服,却也经常半天没人接。

但长达几十年的保单,虽然保单法律效益受法律保护,但售后服务真的完全不重要吗?

我也还是希望线上的保险公司别太激进,毕竟,

咱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长远发展更重要,高的综合服务评价同样是加分项。

至少我会很看重这点,我也相信消费者同样很看中这点。

而且,不停的上下架,不停的调整,不也是为难我们这些天天看产品的人吗?

让一款产品持久抗揍,不也挺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