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并迅速蔓延18个省份,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马上黄淮海夏玉米也快进入玉米播种期了,到底该如何识别和防治这种害虫呢?

草地贪夜蛾科普

1. 草地贪夜蛾原产于美洲,具有很强的迁徙能力,繁殖速度快,防控难度大,2016年起,草地贪夜蛾散播至非洲、亚洲各国,并于2019年出现在中国大陆18个省份与台湾岛,已在多国造成巨大的农业损失。

2. 草地贪夜蛾其幼虫可大量啃食禾本科如水稻、甘蔗和玉米之类细粒禾榖及菊科、十字花科等多种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 草地贪夜蛾发育的速度会随着气温的提升而变快,在28度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一只雌蛾即可产下超过1000颗卵。

4.

危害症状识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在玉米上为害,取食形成的虫孔排列比较乱,叶片同时可见半透明薄膜“窗孔”和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叶缘缺刻,偶尔也见成排虫孔,也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是不同虫龄、心叶中不同取食方向、单株多头幼虫为害所致。也会为害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

2. 幼虫识别 :末节正方形排列4个斑,每节背中线两侧有刚毛2根,头部“V”形纹与前胸盾板中央条纹一起形成的白色或浅黄色倒“Y”形纹。4-6龄幼虫更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成虫识别 雌蛾典型特征为前翅环形及纹肾形纹灰褐色,轮廓线为黄褐色,各横线明显,后翅白色,外缘有灰色条带。

雄蛾典型特征为前翅环形纹黄褐色,顶角白色块斑,翅基有一黑色斑纹,后翅白色,后缘有一灰色条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治措施

1.监测预警

在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等草地贪夜蛾为害高风险作物种植区设立重点监测点,使用黑光灯、高空测报灯、性信息素诱集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和动态;发生区可采用大田普查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掌握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数量、危害程度及其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2.成虫诱杀

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可以搭配性诱剂和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

3. 幼虫防治

化学防治:在幼虫虫口密度大于10头/100株,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虫双酰胺、多杀菌素、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虫酰肼、除虫脲和灭幼脲等杀虫剂喷雾处理。

4. 蛾卵防治

可选用氟铃脲、灭幼脲、丁醚脲或氰戊酯等杀卵活性杀虫剂,结合印楝油、矿物油和植物精油杀虫剂溶渗卵块绒毛,通过桶混喷雾处理,有效降低草地贪夜蛾卵孵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