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袭袭离披漫展、堆青叠翠的芭蕉叶,开在粉墙边、湖石旁,生长在暖日的薰风里、长夏的庭院中,驱走了胸中躁意,也打开了辽阔的心地风光。

遇之投缘,观之欢喜。

“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 幽人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

“窗前翠影湿芭蕉。雨潇潇。思无聊。

梦入故园,山水碧迢迢。”

夜雨,窗前,芭蕉......

古代的文人墨客,虽际遇各异,咏芭蕉的情景却时常相似。

一路读下来,好像他们在同一场雨里,同一株芭蕉树旁,共同倾听着淅零水滴拍打着芭蕉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在 “雨打芭蕉” 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情境里,仿佛千秋万代的光阴,都萦绕着不绝的心绪,点点滴滴,缓缓漫溢。

近日有雨,滴答不停的芭蕉雨,又淋湿了多少诗人的心呢?

清代的蒋坦,与妻子居于西湖畔。某夜,蒋坦在床上辗转难眠,听着窗外雨打芭蕉的滴沥碎响,更难平静,不禁对芭蕉生出些恼意。于是,第二天在芭蕉叶上题句:“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又一日,只见芭蕉叶上又续了两句诗:“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是妻子对丈夫的回应,有善意的嘲弄,也有诙谐的劝解。

好在,自寻烦恼的蒋坦,领略了妻子的情意。

世间常有失意,却并非不能在一叶芭蕉的诗情墨趣中得以化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生平《云淡风轻》

尺寸:238×137cm

↓ 细节图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 “雨打芭蕉” 太深入人心,所以芭蕉的形象,总是透着水意。

《西游记》里,孙悟空为了扑灭火焰山上的大火,去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看电视剧的时候,会有些奇怪,那扇子的形状并不似芭蕉,而且芭蕉叶子那般柔软,怎能当成扇子呢?

后来知道,原著中有解释:“用芭蕉,为水意,焰火消除成既济。” 芭蕉虽柔弱,柔却能克刚,又借水之意,可扑熊熊焰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芭蕉原生在南方,是喜湿爱水的。文人喜欢在园林里植芭蕉,对它如水般的轻盈灵动,颇为欣赏。

一叶芭蕉,不能孤立成篇。“芭蕉倚孤石,粲然共幽姿。” 芭蕉温柔流畅,顽石静穆嶙峋,蕉石相配,刚柔并济,别有诗情画意。

芭蕉又如清雅明丽的绿衣女子,倚靠在某一个角落,引人心动。不仅可以与太湖石、黄石等奇石相依偎,在屋前、墙拐、院角、廊间、路侧等等寻常之处,也能增添流动生机。

苏州耦园有一幅楹联:“卧石听涛,满山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婆娑的芭蕉叶,随风起舞,伴着翠荫水光,眼里所见、耳中所闻,都是浓浓的水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平《蕉荫悠哉》

尺寸:70×68cm

环太湖艺术品交易中心在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细节图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芭蕉身上的水意,流淌在画家笔下时,便更加酣畅淋漓。

在水墨大写意这一路,芭蕉尤其适宜泼墨畅神。把自己的生命体验,纵情涂抹在滔滔蕉叶上,在模糊的墨晕里,弥漫着水气,有张狂,有愤懑,纵横肆意,撼人心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晴天遮阴,倚石听雨,芭蕉也是适合长在庭院里的。可惜,如今人的居所环境,尚不能完全如自己所愿,何况一株芭蕉?
所幸,环太湖艺术城 · 习园里有它,每次路过,都会不经意地想拍一下它的脑袋。

以往也曾听说:芭蕉卷为愁,芭蕉展为乐,我还以为只是文人一厢情愿的比附,原来却是真的。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在有心者来看,叶叶芭蕉,都通着人性。

芭蕉虽常绿,到冬天时也难免卷曲枯黄。不过,用不了太久,又会有新的嫩芽冒出来。

佛家以芭蕉来借喻人的肉身:中空不实,易有折灭之患,亦指世间皆是虚妄。

一株芭蕉,也隐藏着许多禅机,像窗前落下的雨,像写在蕉叶上的字,只属于那一刻的亲身体会,非常理,非逻辑。

如果没有芭蕉,人世间,那些无处安放的愁绪,又能与谁共鸣?

千百年来,那日日夜夜的雨,又要落向哪里?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