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不知从何时开始“老铁,没毛病!”成为了秃发的代名词。这是一群饱受秃发困扰人士的呐喊,这是他们无处安放的“头发”,在声嘶力竭的寻找突破口。

他们说为何古人就不会脱发?为何偏偏碰上自己倒霉?

西奇妹说:“别难过,古人也一样深受脱发的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秃发严重程度自测。

其实困扰现代人的秃顶问题,古人似乎就没有那么紧张。

因为古人平时都将头发束起,就算发量不多,也可以四周拢一拢往中间一扎,再不济就先往中间塞一块布团再扎起,显得那个“丸子头”更饱满些,最后,再戴上幞头或者帽子,几乎完美,除了——那逐年后移的发际线

一:深受秃发困扰的古人:

关于秃发的古人,西奇妹来举几个诗人的例子吧。为什么是诗人呢?因为这个群体比较多愁善感,对自己的外貌尤其关注,另外他们都是爱记录(写诗)的好孩子。虽然对于秃发古人常羞于启齿,但从他们诗句的不经意流露中,机智的小妹依然可以找到他们秃了发的蛛丝马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位的《高逸图》,接下来我们分解细看。

1.杜甫:随便一写,竟成了古今脱发第一名人。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春望》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了吧。但我们注意看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什么意思呢?小妹解释一下:“苦啊,我现在的头发更加稀疏了,用手抓抓头发,顿觉稀少短浅,连个发簪也插不住了。”值得注意的是,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45岁。

又过了几年,老杜继续写。

《寄司马山人十二韵 》
……有时骑猛虎,虚室使仙童。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望云悲轗轲,毕景羡冲融。丧乱形仍役,凄凉信不通。悬旌要路口,倚剑短亭中。永作殊方客,残生一老翁。相哀骨可换,亦遣驭清风。

写这首诗的诗歌,杜甫52岁。“发少何劳白”,显然头发都没有了,头发白不白也就无所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位的《高逸图》 局部,这位古人的发际线堪忧。

2.白居易:脱发严重影响我颜值!

那边老杜正犯愁,这边的白居易也好不到哪里去。

《白发》
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
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

写《白发》的时候,老白正好40岁整,“梳落数茎丝”,他说梳头的时候,头发一大把一大把的掉,特心疼。写完觉得仍旧无法表达心中那无处安放的“头发”,于是继续写。

《白发》
雪发随梳落,霜毛绕鬓垂
加添老气味,改变旧容仪。
不肯长如漆,无过总作丝。
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

继续一梳掉一把,可气可悲。我们知道白居易因为苦恋邻家女孩湘灵,直到37岁才结婚,可是40岁的他,毛发似乎就没剩多少了。

正是那一年,白居易似乎对“掉发”这件事尤其“看不开”,左一首感叹,右一首感叹。你看,他又写了。

《沐浴》
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知。

40岁的我已经头发掉的都不需要用梳子打理了,那我70岁的时候,可怎么办呀。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位的《高逸图》 局部,这位小童子的发际线堪忧。

时间继续走,渐渐地,白居易“秃顶”了,我们看诗。

《吾雏》
……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

这首诗是45岁的白居易写给自己7岁的独子的。感叹自己头发“尽落”了,这不仅是秃顶,都秃头了!

后来,慢慢地老白似乎就接受了自己脱发的事实,他看开了。

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脱置垢巾帻,解去尘缨络。银瓶贮寒泉,当顶倾一勺。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因悟自在僧,亦资于剃削。

他说反正掉光了也就不用洗了,也不用梳了,多轻松自在啊。

3.陆游:我就是想要栽几根头发。

或许你会想,哇,白居易写了那么多首关于脱发的诗词呢。可你有所不知,在浩瀚的诗海中,陆游才是秃顶专业户。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位的《高逸图》 局部,这位小童子的发际线堪忧。

《累日倦甚不能觞客睡起戏作》:脱发满梳真老矣,断香萦几故翛然。
《细雨》:壮心已与年俱逝,脱发应无术可栽。
《游大智寺》: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
《秋兴》:晨梳脱发虽无数,社瓮新醅已有期。
《闲中信笔二首其一追和陈去非韵其一追和王履》:我看浮名如脱发,誓暮收身老岩穴。
《幽居春晚》:故山虽媿收身晚,外物元如脱发轻。

好了好了,我们都知道你苦,都知道你脱发了,就别写这么多了好吧。不过你们仔细看第二首《细雨》,前卫的陆游,竟然想到了栽几根……

4.李贺:

比起几位4,50岁才脱发的前辈,20岁的李贺就很想哭了。

《咏怀》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头上无幅巾,苦檗已染衣。

小李这个时候才20多啊。被称为鬼才的他,27岁就早亡了,也是令人扼腕叹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秃顶已经成为了困扰现代人的一个难题。

二:古人脱发了,怎么办?

当头发已成往事,不得不接受秃顶的古人们,要如何来排遣自己的“心理阴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代男子官方发型,堪称古人应对秃发的发型指导手册。

1.戴假发:

古人可比你想象中的聪明许多,你能想到的,他们自然也能。是的,早在春秋时期,假发就极盛行。

来看一段令人吃惊的资料:

《左传·哀公十七年》
“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上髟下也)。”

这一段话是说卫庄公在城墙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长发乌黑亮丽,甚美。竟然命人将她的头发强行剃掉,给自己的夫人吕姜制作假发……

这份爱,好深沉哦……

2.戴帽子:

因为古人认为剃发是不孝,所以头发不能剃。即使很少。原因如下:

《孝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仍旧有些倔强的古人不愿戴假发,坚持自己的头发还可以抢救一下。

于是乎,戴帽子。

汉朝时期,有人发明了一种脱发帽,叫“帻”。最开始是像抹额那种样子,就是在头上用布条缠上一圈,是平民戴的东西,后来有的帝王也开始以“帻”来束发,比如汉元帝和王莽都很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似乎发量也不多。

西奇妹说:

所以嘛,别哭了,秃发不是你的锅,毕竟这是咱们的历史遗留问题。

或许看完小妹的文章,你能开口一笑,并得到些启发呢?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参考文献:

左丘明:《左传》、

孔子及其弟子:《孝经》。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配图除特别注明,均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