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一八九六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文《傅山“天机”:如何觉悟书法之理?》中,我们对傅山在书写过程中的自有“天机”进行了探讨,其中关键部分是傅山如何获得了悟,从而下笔自成一家。明晰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学习书法是很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傅山如何将篆隶真行草融合一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解二:篆隶真行草,本无差别

正因傅山注重书法“形相”背后的“理”,所以在他看来,书法的书体虽有真、草、篆、隶、行这些名目上的不同,但是彼此之间的“理”却是一致的:

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锺、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老夫实实看破地,工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若其偶合,亦有不减古人之分厘处。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骇,觉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

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每种书体各有其法,也不乏一些相通。但是傅山则更进一步,认为“本无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山《历代名臣像赞·狄梁公》

傅山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得出这种感觉呢?

一个人楷书写得再好,下了无论多大的功夫,如果不知篆书、隶书之变,则终究是格调不高——俗格。什么是俗格?篆隶之变的变,又是什么?傅山说:

所谓篆、隶、八分,不但形相,全在运笔转折处、活泼处论之。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按他古篆、隶落笔,浑不知如何布置,若大散乱,而终不能代为整理也。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亦何可易到?

写得佳妙的篆隶八分作品,妙在整体的大散乱——不齐而大齐,也妙在用笔的活泼自由,楷书一旦走向整饬——人力摆列,也就丧失了篆隶的活泼自由、天机自然。所以重在一个“变”字,重在书写过程中心手的“无定”。锺繇、王羲之的楷书,其妙不在于有法,而在于“无定法”——变动不居,难以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山《天龙禅寺诗》

傅山的楷书(上图1)、篆书(上图2)、隶书与行草,无不荡漾着一派的天机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山《啬庐妙翰》(局部)

他还尝试过将五种书体并存于一幅作品(上图傅山《啬庐妙翰》)。

了解了他“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的审美理念,便不难理解这类作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