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为政治家划分的四个档次,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非一流皇帝

说起历史上的封建帝王,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等皇帝,他们或以文治或以武功,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但如果将他们放在道家的眼里,他们算不上第一流的好皇帝。

对于皇帝或者政治家的价值,道家有一套独特的评判体系。这套评判体系的理论总根源就是道家一贯倡导的无为思想。《道德经》第十七章就有道家对这套评价体系的完整表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白话文翻译过来,老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帝王将相或者政治家,是民众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第二流的,是民众愿意亲近他、拥护他,并发自内心地赞美他;第三流的,是民众非常畏惧、害怕他;最末流的,就是那些被民众所讥笑、蔑视、嘲笑的。

可以说,这是一套非常苛刻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其中的“太上”,也就是最好的政治家这条标准,估计古今中外是没有哪个帝王将相是可以达到的。一个人政治家要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践行自己的治国思想、落实自己的施政方略,就必须有所行动,也势必波及或者涉及民众,干扰到百姓生活,根本无法真正做到“不知有之”。这种以感觉不到存在而存在的政治家,只能存在于传说或者理论层面。

那么这样一来,所谓的“其次”也就是第二流标准,就成了具备现实价值的、真正意义上的最高标准。第二条标准就是“亲而誉之”,现实中的所有政治家,其政治水平的最后体现不就是被民众广泛、真诚地拥戴和赞美吗?按照 这样的标准,秦始皇、汉武帝等以武功威震当时、留名后世的帝王就没有资格进入这个档次了,因为他们的武功是建立在穷兵黩武,让民众都处于饥寒交迫、动荡不安的基础之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封建帝王里,可能符合“亲而誉之”标准的唯有汉文帝刘恒和宋仁宗赵祯了。而最能体现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和道家的政治道德的,可能只有汉文帝一人了。因为道家在对政治家划分了四个档次之外,也对政治家的政治道德也提出了要求。

道家对政治家的政治道德可以归结为“治国三宝”,也就是三种宝贵的品质: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从历史事实看,道家的“治国三宝”,汉文帝刘恒至少做到了前两条,而且做得相当到位。

汉取代秦建国之后,废除了秦朝的苛政酷法,汉高祖刘邦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就是这种政治风格的集中体现,也算是整个汉初治国思想的启蒙。而汉文帝刘恒在当上皇帝之后,更进一步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减轻各种刑罚,明确废除了刖(砍脚)、劓(割掉鼻子)等极不人道的残忍肉刑。刘恒当皇帝23年,监狱中关押的罪犯非常少。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刘恒施政风格的宽厚和仁慈,也就是对道家“一曰慈”政治道德的扎实践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恒身上最集中、最鲜明的品格当属他的“二曰俭”。“俭”的本义是对自己思想和生活严加约束,扩展开来也就含有简单、简易、简朴等“简”的意思。在经济流通领域,刘恒下令裁撤各种关卡,鼓励民间自由贸易通商;在财税方面,大幅度降低百姓的税赋负担,力度最大的一次是长达12年之久免收田赋;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发生的一个重大背景就是沉重的徭役负担,而刘恒改革徭役制度,让老百姓每三年才服一次徭役。这些举措在整个封建历史上都是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

作为一个处在权力顶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于天下所有财富都具有支配权的封建帝王,刘恒在个人生活方面却是非常自律,相当简朴甚至于寒酸的。作为皇帝,他的一件袍子修修补补穿了20多年,皇后的服饰不允许裙摆拖在地上,为的是节约布料;宫室所有的帷帐不让绣花,为的是节省民力。

在非常讲究“事死如生”思想的封建社会,帝王陵寝是一个不管对于皇帝个人还是国家而言的重大项目。所谓生有居、死有葬,几乎所有帝王登基之后启动的第一个重大工程就是修建自己的墓葬。而刘恒为了节约财力、民力,不允许为了造势、造型等风水需要而另外堆砌山头,只需要因地制宜,对现有的地形改造利用。陪葬品不允许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和奇珍异宝,所有器皿均使用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汉文帝刘恒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品质,例如他的孝道。在传统二十四孝里,以帝王身份进入名单的帝王只有两个,除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大舜外,就是以亲自为母亲尝药而感动世人的汉文帝刘恒了。侍奉母亲以孝,治理天下以仁,这非常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在儒家看来,不论帝王还是平民,孝道都是美好的道德品质。从思想风格上说,虽说道家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倡导孝道,但也是认可的。在孝道问题上,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均达成了共识。

因为在施政方略上的大刀阔斧除弊政、轻徭薄赋养民生,在个人生活上的过于“寒酸”,以至于空前甚至绝后,所以道家“治国三宝”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政治道德在刘恒身上没有体现,乃至毫不沾边。但仅仅因为做到了“慈”“简”“三宝”之二,刘恒治下的汉王朝很快度过了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经济健康发展,各种社会关系和顺,百姓安居乐业,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因为刘恒的“慈”和“简”拉开了帷幕。对于这样的皇帝,民众自然是“亲而誉之”的。

在道家眼里,让民众“畏之”的第三流皇帝或者政治家是极其失败的。对于那些悖逆人心、逆天而行的统治者,要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唯一依赖就是各种专制、残暴的压迫、镇压、迫害手段,使得民众因为害怕、恐惧而屈从于他的权力和威严,让民众在朝不保夕、惶恐不安中生活。对一个人最大的威胁是什么?当然是生死安危。于是,老子就振聋发聩地指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等于是在警示那些喜好使用威胁、残暴手段的政治家,死亡威胁是没有价值的。而威胁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反抗,历史上那些成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是“畏之”政治的效果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最可悲、最可怜的皇帝或者政治家当然是那种被民众“侮之”的了。曾经有人给希特勒编了一个段子:有一次,希特勒前往某精神病院视察,他问病人知道他是谁吗,病人表示不认识。于是希特勒愤怒异常,挥舞着拳头高声大喊:“我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我就是你们的领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与上帝媲美!”这时,所有的病人都笑了起来,其中一个病人上前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很同情地对希特勒说:“老兄,我们刚刚进来的时候,也和你一个样。”

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曾经在上个世纪让半个地球烽火狼烟、生灵涂炭,他自认为力量无穷、伟大高贵,而在民众的眼里呢他不过是一个被人编排、轻蔑、嘲弄的笑话而已。而这种嘲弄并不是二战失败,希特勒垮台之后才“落井下石”的。就在希特勒正在疯狂的时候,喜剧电影大师卓别林就在作品《大独裁者》中,用希特勒的造型、小丑的表现,对不可一世的希特勒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影片最后,卓别林借“希特勒”的嘴说出了一句名言:“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