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相权与皇权权利的制衡关系一直是历史上永恒的话题,而在丞相制度延续一千五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彻底从政治舞台上赶下了台。他取消了丞相的官位,并禁止今后设置这一职位,以一己之力,同千年制度抗衡,但在这场战役中朱元璋真正地取得了胜利吗?

内阁的出现证明,朱元璋的胜利是短暂的。除了名字不同以外,内阁制度的一切和丞相制度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甚至其权力要大于前朝的任何一位丞相。内阁的大学士不仅管理国家政务,还监管皇帝们的生活,甚至开创了属于他们的名臣时代,就连皇帝也无法制约。

内阁迅速崛起,由张居正逝世而隐没,从此宦官彻底得势秉政。单看内阁制度来说,中晚明时期时,内阁成了明朝的中流砥柱,即使皇帝不理政务,国家仍然在这套政务流程下正常运转。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是给危机四伏的明朝再添了一把火。宦官专权的催化剂,演变而来的朋党倾扎,内阁的存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阁大学士办公点

故本文从内阁的发展以及其带来影响展开,向读者展示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内阁制度,从而去分析皇帝和内阁的关系,以及内阁制度的利与弊,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定义。

一、内阁的出现

洪武十三年,轰动一时的胡惟庸案划下了句号,胡惟庸为自己的跋扈付出了代价,而朱元璋也就此机会废除了丞相制度。中书省和丞相再不设职,随后将中书省的权力归于六部,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至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兼任丞相,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

丞相的任务就是替皇帝分担政事,管理百官,没有丞相之后,这些工作都归由皇帝一人处理。于朱元璋来说,这不过就是多做一点事的差别,但对于其子子孙孙来说,却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朱棣即位以后,和朱元璋一样胸怀大志,但论“工作楷模”,他只能望其项背,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政务上的事是有心无力。而内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解缙、胡广、杨荣成为内阁的第一代大学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政治格局

在过去,丞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朱棣成立内阁以后,将决策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议政权交给了内阁,行政权交给了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刑事,直接对六部负责。

根据《明史》记载,“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由上可知,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不是权力机构。

二、内阁的高光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阁的创立与发展重要时期

永乐中期,内阁职权慢慢加大,不仅兼管六部尚书,还成为了皇帝的最高幕僚集团和决策机构。这种转变的最大原因是帝王继承人质量的下降,朱元璋、朱棣,他们两位可以说是明朝皇帝中最勤劳的两位,后来者不乏有优秀者,能力却再难以达到鼎盛。太祖免了丞相一职,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只能分给内阁来处理。

朱瞻基时期,内阁的权力再一次提升,当时的内阁是著名的“三杨”称大。三杨分别为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任职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国力继续维持鼎盛发展趋势。而之后朱高炽在他们三位的影响下,勤政爱民,贤良方正,这期间也被后世称为“仁宣盛世”。

《玉堂丛语》中记载:“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由上可知,内阁在此期间,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皇帝的秘书班子转变成了具有丞相性质的组织,内阁的政务流程也越发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阁与丞相的区别

成化年间,内阁已经成为足以与皇权对抗的文官集团代表。这样的发展是必然的,一个机构的成立到完善,内部人员相对应越发成熟起来,与朝廷的联系也会越发紧密。正德年间,朱厚照不务正业,懈怠政事,但有杨廷和等人撑场,明朝并未发生大乱,而等到朱厚熜上位,内阁虽然没有丞相之名,却已经拥有了丞相之权。

事实证明,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朱厚熜在位期间,前期贤明为政,严以律官,宽以待民,整顿朝纲等,开创了嘉靖中兴。到了后期,朱厚熜却开始奉信教道,宠幸严嵩等人,加剧了明朝的腐败。内阁制度发展到了朱厚熜手中,才开始真正规范了起来。

但这个规范并不能算是什么好事,因为此时的内阁与之前的内阁相比,性质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里就要提到严嵩,对于这个人,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严嵩的出现标志着内阁内部政治环境的黑化,有打压,也就有抗争,一代良臣张居正就此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臣张居正

要知道,明朝的大部分官员都是从科举考试中而出的,随后会被分配到六部实习,才华出众者又会被分配到翰林院。“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内阁的门槛是很高的。万历元年,张居正发起了万历新政,张居正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这套政策提高了各处的办事效率。于内阁而言,张居正使其成为了政府运转的中枢,达到了权力的巅峰状态。至此,内阁制度彻底成熟。

三、内阁制度的利弊

制度成立永远是把双刃剑,内阁由于亲近皇帝,再加上其鼎力发展,与六部不再是平级部门。而掌握制度系统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度的成功是否。张居正逝世后,内阁势力也随之消减,但内阁的政务流程以及地位已经成了定数。

由前文总结,内阁制度的优点。其一,内阁分担了皇帝行政的压力;其二,内阁强化了明代的君主专制;其三,内阁避免了独裁大臣出现的几率;其四,内阁制度相对于丞相制度的人员任职更加平等公开。这些优点都是丞相制度所不能带来的,也为明朝的繁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的政治格局

再来说说内阁制度带来的缺点,皇权的集中避免不了皇权的专制,内阁的出现及落成,主张了君主专制。虽然后期势力鼎盛,对皇帝仍无节制的作用。其二,内阁助长了宦官的势力。要知道内阁虽有丞相之权,却无丞相之名,这个名指法定的地位与权力。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司礼掌印,首珰最尊,其权视首揆。东厂次之,最雄紧,但不得兼掌印。每奏事,即首珰亦退避。”

由上可知,内阁通过拟票、条旨来实现权力,但明朝后期,除了皇帝阅奏折,司礼监也有权力参与决定。司礼监著有“太上内阁”之称,造成了明朝宦官的专权。前有皇帝的约束,后有司礼监的操纵,内阁内部人员想要获得权力,一方面要讨好司礼监,一方面便是内部竞争,逐渐演变成为朋党之祸,这是其三。最为重要的弊端,内阁的出现导致了政风的唯一性,将天下交给一群文官统领,文官们又唯宦官操纵,无法打破循环。

最后,与前朝相比,内阁的能力并不稳定,虽然有三杨,张居正等人的出现,但大部分内阁学士都出于翰林院。读书人的书读得好,但从政经验并不丰富,不知民间疾苦,所有的政策不过是纸上谈兵,难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总而言之,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只是让其子子孙孙更加辛苦,而随之引来的内阁制度于明朝来说,高光和晦暗同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名臣三杨

评价

《明代的内阁内监与君主专制》记载,“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

单于内阁制度而言,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同政局的发展而言,内阁制度带来的弊大于利。内阁制度让我们见证了良臣之风,更让我们见证了政治格局的交互性。如果这套系统交到昏庸之主手中,宦官秉政,权倾朝野成了必然结果,内阁更会成为助长宦官的犬牙。交到英明之主手中,无疑是锦上添花,频添盛世,贤臣能臣各显神通。也就是说,内阁的弊是人为可控制的。

内阁制度由初始到成熟运转,只经历了两百多年,随后的清代也延续了此套系统,扬长避短,清朝没有走上明朝后期的黑暗之路,这也证明了内阁制度的成功。明朝的覆灭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内阁的成立并不是其衰败的原因,而是明朝高光时期的助力者。

参考文献:《明史》、《玉堂丛语》、《万历野获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