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在旧天津,有两家老字号的药店。一个名字叫济世堂,另一个名字叫万寿堂药店。两家虽然离得很近,但他们相互之间泾渭分明,各做各的买卖,倒也相安无事。谁知到了30年代初,万寿堂药店的刘可发子承父业,他看不惯先父那种保守的经商之道,从价格、品种等方面对济世堂药店展开了全面的攻势,力图挤垮“济世堂”,从而使自己垄断天津的药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意世家出身的刘老板果然身手不俗,凭着自己年轻、敢想敢干,加上有世家的功底,出手几招,就把“济世堂”搞得非常被动。在“万寿堂”的强大攻势下,“济世堂”经营每况愈下,虽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已无法挽回败局,终于宣告停业。

刘老板大获全胜,自然趾高气扬,打算更进一步,称雄天津卫。他哪里知道,“济世堂”并未完全垮掉,也没有到非关门不可的地步,凭实力,“济世堂”也完全可以再与“万寿堂”较量一番。但“济世堂”的老板却没有那样做。他不愿直对“万寿堂”的锋芒,弄得两败俱伤,而是避开“万寿堂”的正面进攻,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迎接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不能与“万寿堂”同街经营,换个地方总可以吧?不久,“济世堂”在远离“万寿堂”的一条街上重新开张了,但铺面已比原来的门面小多了。昔日大药店的气派已不复存在。消息传到“万寿堂”刘老板的耳朵里,他不禁心花怒放:“‘济世堂’,你已经被我挤垮了,再也别想回到这条街上来与我抗衡、争地盘、抢顾客了。”得意之余的刘老板,心还不够狠,没有进一步施展杀招,而是放了“济世堂”一马。

过了一些日子,“济世堂”的又一家分号开业了,还是小铺面,也仍然躲着“万寿堂”。有人把这一消息告诉刘老板:“‘济世堂’又开了一家分号,买卖不错,没准是想东山再起,我们不能不防啊!”此时的刘老板仍然不以为然:“怕什么,那种小药店成不了气候,顾客看重的是大药店,我看他们是在一个地方混不下去了,不得已而为之,不用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济世堂”又开了几家类似的小药店,而“万寿堂”的生意也差不多,两家相安无事,以前抢夺“地盘”的恩怨,似乎已经过去。没想到,三年之后,“济世堂”突然杀出“回马枪”,宣布,自己将在老店旧址重新开业。

经过一番准备,“济世堂”又杀回了“万寿堂”的旁边。“万寿堂”的刘老板惊骇不已,他没想到被自己已经打趴下的“济世堂”还会东山再起,给自己造成了放虎归山之患。刘老板打算重新组织力量,再像三年前那样发动一次商战,趁“济世堂”立足未稳,把它再一次赶出去。可他很快发现,这已是不可能了。到这时他才明白“济世堂”在三年中,已经开发了一批分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采取统一的经营,集中进货,分散经营销售,自然销量大得多。令刘老板吃惊的是,在自己的周围,早已布满了“济世堂”的分号,“万寿堂”已在“济世堂”的层层包围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济世堂”总店恢复之后,买卖热闹非凡,十分红火,顾客络绎不绝,加上分号的销售,每年盈利丰厚。而“万寿堂”的生意则清淡了许多。

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当初,万寿堂店的刘老板,在各方面针对自己的多年伙伴“济世堂”展开攻击,使“济世堂”处于劣势之下,好像“穷寇”已逃,然而在对手被打倒之后却心慈面软,没有紧紧地跟踪追击,从而埋下隐患,终尝恶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得好:“商场如战场”,虽说穷寇莫追是一种风格,但是在商场中这样的风格还是少发扬一点为妙,可能就因为忍让,最终导致商场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