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往事

文/林东祥

我的家乡武平县是全国林改第一县,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在福建也是名列前矛的,这些成就得益于数十年来像保护眼珠子一样的保护生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变,人们既不依赖于用木材烧火做饭,建房做家具,也不用砍木头来换取柴米油盐,这些变化只是短暂的三十年左右的时光,不由想起有关柴火和树 的一些往事。

在我记事的时候(大约上世纪70年代初),村子周围能看到的山大都是光朵朵,只有稀疏的小松木点缀其间,孩童10岁左右,女孩子要上山刈柴草(乌箕),男孩子则到山上砍一些树桩,以至近山上的树桩差不多也都进了灶炉中去了,那只有到5里外的村后大山中砍些小杂树,我和小伙伴常到的山叫黄铲坑里,那个山整个石头山,但天长日久,也积了不少泥土,大小林木在峻峭的石山上自由蓬勃的生长,松木遒劲直入云天,更多的是混交林,什么荷树、栲树、赤构、榉木,林林总总,因为地势高,在这里可以看到村庄全貌,视野好的可以看到一群群人在庄稼地里劳作,或者耕牛老成持重在道上踱步以及中午时袅袅升起的炊烟,我们最喜欢到石山的一处沟底,这里异常避风和幽静,我们称它为“岩下角里”我们在这攀爬上去,砍些杂木顺着峡谷溜下来,大约有两三年时间的寒暑假,整天都在这里忙活着。砍好木头后,集中堆放在岩壁旁的一处,你一堆,我一堆,然后就是蚂蚁扛饭粒似地弄回家去,时间一久,小孩们也发挥聪明才智,都自制小推车运载树木,锯一截硬质圆木,中间凿开,再用几根直溜的小杉木和小木板就钉好了车身,套上圆木轮胎,既省工省力,又结实耐用,大人们也夸我们心灵手巧,后来又把滚珠轴承套在圆轮上,既稳实耐磨,又更有运输效率了。有时会到旁边生满芒箕的山上砍柴,那里芒箕厚,先翻下木头到谷底,而后坐在用木头开辟的厚实的草道上,顺势滑草而下,风驰电挚,两耳呼呼生风,整个身躯躺直,闻着青草的气息,体验着速度带来的畅快与舒服。

有时候,我们则会走到山顶,在晴好的天气,在山的另一面,可见一条婉延曲折的玉带在山脚下缓缓流淌,那就是汀江河,距汀江不到二十里,那里街道隐隐,楼房矗立,有一大片一大片密集的建筑,犹如海市蜃楼,那就是上杭城,在我们当时幼小的心灵,上杭城就是一个大都市,引得引得我们心驰神往和无限遐想。

在大集体时期,整个村庄热闹非凡,大人要出工,小孩要上学,人们为了温饱土里刨食,先是没有电,后来用上电也只是为了照明,煤也没有,每家都有大灶堂,也就是老虎灶,还有村民建房,打家具全部盯在木头上面,造成森林不堪重负,青山日趁一日稀疏荒秃秃的,村民称之为“腊梨山”,家乡作为林业大县,也走到了山穷民困的地步。

1974—1975年间,计划生育在村里开始实施了,当时有一项政策,每个结扎妇女,大队可批准砍一棵大树作为奖励,大部分结扎社员都很自觉,因为只能砍一棵,大都到远的山场(就是我们小孩砍杂木处),一根百年松木,材积至少三立方以上,砍下来剖成片柴,可供家里至少2年的烧柴需要,我们的自然村旁200米处的山脚下是全自然村的吃水井,井上方有一侏几百年的荷树,它即是水井的涵养水源,也亭亭如盖遮挡毒日烈风,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有一社员因为拿到了大队的批条,他们家不愿到五里外的山场砍树,而不顾大家的反对把这棵数百年的荷树砍下来,这真是树之厄运,也是村民的厄运,这种没有公德心的行为长期为村民不齿,既大煞风景,也使我们无限惆怅和感伤。

我们村原先的老校址在水口外一里的地方,原先叫培英小学,民国初就开始办学,困为各种原因,老学校在1965年搬回了村中,老校有一株桂花树,树身有大木桶粗,八月桂花开的时候得香飘周边几个村,学校搬走了,树的周围也荒芜了,后来人们嫌树占地方,要把老校址开荒种稻,想把树移走,那时没有大型挖掘机械,人们只能把树根截断,全校师生几百人众把树费尽心机拉回学校,因为元气大伤,创伤太大,桂花树也没能成活,师生们都非常痛心。

树是大地的衣裳,对维护生态环境,造福人们生产生活可以说是无怨无悔地倾情付出,但树的命运往往令人嘘叹,建房子,他们让道,开路,他们也让道,就是砍下来,死了,也为人们燃烧取暖,奉献出一切,人们总以来对自然的索取是无限的,在大炼钢铁的进候,人们为了烧炭制铁,多少参天大树化作炭屑泥尘,以至鸟兽无以藏,水土无以保,树木无言,树木何辜,其实,人类是森林之子,从猿到人,森林给人以庇护,给人以食物,切莫肆意破坏森林,那样自然会报复人类,人类也会自断生路,教训是很深很惨痛的。

现在,家乡的人们已经吸取了教训,爱护森林,保护生态都成了自觉的行动,回到家乡,满眼葱绿,生机勃勃,但愿残害自然,破坏森林的愚蠢恶劣行为永远也不要再发生了。森林和我们一同相依相偎,永存同在。(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