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将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肖建军介绍2019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及环境监测,并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就记者提问的当前我国臭氧污染呈现的特征,臭氧污染的监测标准和臭氧污染程度划分做了如下回答:

近年来,我国O3污染问题逐步显现,浓度逐年上升。2019年,全国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仅次于占比45%的PM2.5。夏季臭氧污染,已成为我们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拦路虎”,与秋冬季PM2.5污染成为挡在我们面前的“两座大山”。我国臭氧污染的基本情况:

一是我国臭氧标准已提前与国际接轨。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臭氧二级标准限值为160微克/立方米,与世卫组织标准限值一致,与美国0.07ppm(约150微克/立方米)较为接近。

二是近年来,全球臭氧背景浓度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上升1微克左右,与我国背景站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这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人为污染排放量,以及区域大范围传输等因素有关。

三是我国臭氧污染在空间分布上与PM2.5较为一致。主要原因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既是光化学反应生成O3的前体物,也是PM2.5中二次组分的主要前体物。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既是PM2.5的污染较重区域,也是O3浓度较高区域。同时,大气中PM2.5浓度显著下降时,会导致光辐射增强,有利于臭氧生成,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臭氧的年际变化整体上呈反相关性。

四是臭氧已成为影响夏季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其中,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汾渭平原6-7月为O3污染最重月份,长三角地区6-9月为污染最重月份,珠三角9-11月为污染最重月份。从我国北方地区到南方地区,O3峰值时间逐步呈后移趋势。

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臭氧前体物还维持在较高的浓度水平。在强日照、高气温、少云量、弱风力、少降雨等不利气象条件下,将加速光化学反应,造成臭氧浓度超标。2019年,全国337城市O3平均浓度为148微克/立方米。

臭氧是把双刃剑

臭氧既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把保护伞,又像是一剂毒药。高空平流层的臭氧形成了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对地面生物提供保护;而近地面的臭氧则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污染,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也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污染物质,被列为大气治理中的“难题”。(点击查看历史更多臭氧污染介绍)

臭氧来源

臭氧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自然源的臭氧主要指平流层的下传;人为的臭氧来源主要是人为排放的污染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在强烈日光等情况下,城市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来源主要有汽车喷涂、印刷厂油墨挥发、加油站油气挥发、化工厂炼油过程油气挥发、溶剂使用等等。这些物质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了主要含臭氧、醛类以及多种过氧酰基硝酸酯的光化学污染物,而臭氧含量高达90%。此外,臭氧污染还将衍生出光化学污染,也就是说发生了臭氧超标,表明还有其它的光化学污染产物伴随产生,尤其是一些有机气溶胶,这也是细颗粒物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臭氧危害

臭氧(O)是氧气(O)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强氧化性的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对鼻粘膜和呼吸道产生不可修复的强破坏性轻则引发胸闷咳嗽、咽喉肿痛,重则引发哮喘,导致上呼吸道疾病恶化,还可能导致肺功能减弱、肺气肿和肺组织损伤,。除此之外,如果高浓度的臭氧会对皮肤、眼睛产生刺激,阻碍血液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并使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钙化。

臭氧污染防治

臭氧污染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因为臭氧是间接产物,治理只能是减少它的原料。防治臭氧污染,首先要多使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优化重点行业发展方式,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控制城市机动车数量,进一步严格尾气排放标准,鼓励市民乘坐交通工具等系列措施并举,减少危害身体健康的臭氧污染物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