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友热议,为何现今许多县级以内的公立医院都需要研究生学历了,难道国家整体医护人员数量和质量已经达到这个程度了吗?“我到底还该不去考医生证?"
甚至有人质疑,提出了“内卷化”,本以为这样的词不会用于医生行业,那小编就带你分析一下考医生的学历要求为何越来越高。
首先,什么是内卷化?
内卷化,又译为“过密化”,吉尔兹提出“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即过密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内卷化”。内卷的本质是无效竞争,也就是门槛提高了,劳动强度上升了,但产出水平却降低了。
其实对于公立医院的内卷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提高医院的学历要求。那为何公立医院医生学历内卷化严重?我们得承认一下事实就是我们随便去到一家大点的公立医院,不管你看什么病都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些人认为这样的行为,不但不是内卷,而且将会继续壮大高学历比例。
这次新冠疫情下,全球最低死亡率,就是由高水平高学历的医务人员共同达成的。北京协和医院目前除了部分50岁以上的,全部已经博士,博后化,这次出战的也都是博士以上的精兵强将。全国各地出征武汉援助的,也大多是当地最强的队伍这反映了最近20年,我国在培养高学历高水平医疗队伍的建设成果。但距离全社会享有高水平医疗,还远远不够所以,必然会继续提高高学历高水平医疗队伍的培养,经济水平高的一线城市,百强县将来也会以博士硕士为主体。今年硕士招生接近百万,博士接近10万人,就是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若干年后,医学甚至可能取消五年制,全部成为4加4或者8年制模式。这是医学学科特点决定的,聪明的医师,不仅仅是常见病会看,而是在首诊就能有非常强的逻辑判断,甚至可以有研究型思维,对于转诊也会效率更高。分诊,基层诊疗留住8成患者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为基层都是博士医师了。待遇的提高,只能依靠体系的改变,以及经济增长。
当人也会有人这样认为,僧多粥少,当然内卷化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省内重要的附院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了?正式工:985第一学历已经是标配,211早已不行,临床医生的编制和待遇指标全都向科研靠拢。现在博士都不行了,得搞博后。入职得看文章,升职得看文章、国自然。其次,乡镇医生确实水平欠佳。关于对待医学生,一边扩招,一边使劲推规培,人都有趋利之心,要想提高乡镇的诊疗水平,必须提高基层待遇,吸引人才进驻。
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医生的职业生涯长的飞起,只要没有得重病,造成医疗事故被停业,被打残,过劳死这些意外,通常外科系医生至少能干到55,内科系的医生能干到自己进棺材,这个岗位你杵在那儿,往后三十年基本不用考虑更新换代,这是其一。
二、差异问题导致收入严重两极分化,广大三线及以下城市医院分布都是一超多穷的格局,大家都想去大医院,大医院准入门槛水涨船高,差一点的医院,陷入没技术——病人少——挣钱少——没人来的恶性循环圈子。
三、扩招导致的学历越来越不值钱,导致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这个也说不上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可能再过个十来年才能看出来吧

总结来说,不管考医院编制是否存在所谓的“内卷化”现象,学历的提升是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一种方式。更多备考资料,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