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所有的女人,终有栖息之地,不是她人,唯有自己。”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很好的践行了这句话。她一生有两段婚姻生活,这两段婚姻带给她的栖息之地,最终都不是靠的男人,而是靠的自己。

不管旁人用世俗的眼光如何看待她,她都能泰然处之,绝不会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和言行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来。

正是因为她这种与常人不同的处世态度,她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怪人”。

如果我们这些人像她这般为人处世,可能很难在世间独立行走,恐怕早早就会被众人的口水“淹没”。但张爱玲不会也不惧,因为她有惊世才华为她撑腰,才华就是她最大的底气。

那张爱玲在常人眼中的怪,都怪在哪些方面?一起来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

她为奇装异服“代言”

她为奇装异服“代言”

在《童言无忌》一文关于“穿”的部分,张爱玲精辟地总结道:“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

张爱玲从小就对服装有着莫大的兴趣,换句话说,作为女人,她的天性里有着对“美”的执著追求。

中学时她的一张漫画得了5元稿费,母亲想让她裱起来留作纪念,而张爱玲毫不犹豫的拿去买了一支高档口红。

她自己设计裁剪各种服饰,用料独特,用色大胆。有一次她穿着自己设计的奇装异服去好友苏青家,使得整条弄堂都轰动了,她走在前面,后面追满了看热闹的小孩子。

她为出版《传奇》,到印刷厂去校对样稿,穿着自己大胆混搭的衣服,使得整个印刷厂的工人停了工。

关于奇装异服,张爱玲对此的解释是:“我既不是美人,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画的服装设计图

这就是张爱玲,从独特的文字风格到稀奇的穿衣风格再到犀利的说话风格,无不透着她骨子里的清高、独特和自我。

正如哥哥张国荣那首《我》的歌词里唱的:“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张爱玲的一生做的都是那个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张爱玲对于服装的热爱,源于自己的母亲黄逸梵。作为一个旧时代的新潮女性,黄逸梵几乎做到了很多现代女性都做不到的事:独立自主、衣着时尚、出国留学、主动提出离婚等等。

在《对照记》里,有一张名为“在伦敦,一九二六”的照片,照片上年轻的黄逸梵衣着打扮新潮而又时尚。

尽管童年时母亲黄逸梵留在女儿张爱玲身边的日子并不太多(张爱玲4岁时母亲离家出国,8岁时父母离婚),但母亲的新潮形象依然深深的刻进了张爱玲的心里,在美与时尚这条道路上,张爱玲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

她在生活中很“愚笨”

她在生活中很“愚笨”

张爱玲自称:“我生来就是写小说的人。”

从7岁模仿《隋唐英雄传》开始写小说,到老年居住国外,张爱玲从未放下过写小说的笔。22岁到24岁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她写下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连环套》、《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多部中长篇小说。

就是这些小说,让张爱玲在人才济济的上海滩文坛大放异彩、名声鹊起。

女作家王安忆曾评价:“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这个在文艺方面极有天分和才华的女孩,在生活中却显示了愚笨的一面,她不会削苹果,不会坐电车,不会交际,怕见客人,而且还是个路痴。

这方面倒与钱钟书先生有些相像,钱钟书先生在婚后才学会划火柴,做早餐。可能他们都是太专注于读书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小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

张爱玲这方面的表现让有着高要求的母亲黄逸梵失望透顶,但她也知道,女儿在生活中的愚笨,跟自己脱不了关系,那些不堪回首的童年时光,她这个母亲并没能尽职尽责。

黄逸梵开始从最简单的事情着手,她尝试教张爱玲适应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教她做饭,用肥皂洗衣服,练习走路的姿势,教导她学会看人的眼色,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

虽然张爱玲也很努力的学着,可最终还是让母亲失望了,她没有变成母亲期望的那个淑女形象。

或许真是人无完人,有人在某些方面特别优秀出彩,在某些方面却暗淡无光。老天爷还是公平的。

张爱玲在绘画、钢琴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在写作方面就更不必说了,可在生活、待人接物方面,就逊色了许多,像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

她为人处世很“奇特”

她为人处世很“奇特”

有人评价张爱玲亲情淡漠,冷酷无情。

从旁观者来看,张爱玲的一些行为看上去确实有些不近人情。比如她赋闲在家的弟弟张子静和同学决定合伙办一个刊物,为了使刊物增色,提高其知名度,众人商议让张子静约请姐姐张爱玲写一篇特稿。

没想到张爱玲一口就拒绝了:“你们办的这种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自己的名誉。”

按普通人的思路,亲弟弟求助,并且是自己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一般不会这么无情拒绝,这样太没人情味。但这就是特别的张爱玲,她不仅活得自我,而且活得真实。

不过最终,她还是找了一张自己画的素描给弟弟刊物用作插图。这也是她对弟弟的一种无声的鼓励和支持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为自己的文章画的插图

除此之外,张爱玲的孤傲性格也被很多人品头论足。她打小就不爱交际,而更享受孤独,在独处写作中,那些清冷、华丽、尖锐的文字就像一支支利箭一般从她的笔端倾泻而出。

她的时间观念极强,从不会因为谁而改变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上海滩走红后,很多人尤其是记者都想登门拜访,她除了约见极少数的几位熟人外,其他人一概不见。

原来的圈中好友,后来以黑她为名的潘柳黛曾写:如果张爱玲跟你约好的见面时间是三点,你两点三刻到了,那她就会打开门来,板着脸说一句:“张爱玲小姐现在不会客”,让你在外面暂时冷上一会儿。而当你过了点儿,她会打开门说一句“张爱玲小姐出门了”,就把门砰地关上。

正是因为张爱玲的时间观念过于准时,给人留下了孤傲、不可一世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书推荐:《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

张爱玲的这些特点,在普通人看来,确实会觉得有些怪异,难以接受。但不管别人如何评说,张爱玲都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只管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她遗世而独立的生活态度或许不被众人接受,但于她来说,却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她的惊世才华撑得起她的特立独行,在那些独处的日子里,她用多部精彩的作品证明了自己。

“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生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还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

这,就是张爱玲的做人哲学,她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话语。

这样的张爱玲,你们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