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那么,海归的人才都是香饽饽吗?

从美国某不太知名的院校学成归国的David,刚回成都就被打成原型,重新变成了求职者“王小强”。其实王小强早就听说风向变了,以前留学生回国,怀里揣着镀过金的海外学历证书,简历上写着金光闪闪的国际大企业实习经历,说话时一句至少夹三个英文词,特别international。

去国内的大企业面试,HR看到学校是美国的、加拿大的、英国的,哪怕是乌克兰的都得高看一眼。自己谈薪酬的时候,底气也很足。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资本市场寒风凛冽,求职场上生死拼杀,海归留学生在面临激烈竞争时,也是心惊胆战。

海水退潮时,沙滩上留下的到底是金牌海龟,还是出口转内销的伪精英,大家都可以睁大眼睛仔细瞧瞧。

  • 海归扎堆,留学经历不值钱了

职场社交平台脉脉最近发布了一项大数据报告,表明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大量海外留学用户注册脉脉,表明他们已经蠢蠢欲动,把目光转向了国内,提前在职场圈进行人脉布局。尤其是进入2020年以后,增幅就更明显了,1月到4月的增长率达到了7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海归们主要流向了一线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等等。也有不少人转向了新兴的二线城市,比如电商行业发达的杭州、苏州、东莞,还有最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的成都、重庆、佛山,也吸引了不少人才。对于许多土著职场人来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小强虽然没看过这份报告,但也听说了北上广竞争极其激烈,所以他没有选择精英扎堆的一线城市,而是去以“宜居、闲适、爱美食而不爱上班”的成都,以为凭借自己的海归身份,可以在这座蓉城赚到高薪,买到二环的房子,吃着火锅唱着歌,走上人生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去一个中型公司面试,门口就坐着三个海归。他以为自己的硕士学历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那三个里还有两个博士。还没见到HR,自己先慌了,面试时聊得也是磕磕绊绊,自然也没拿到offer。

这样反复受挫之后,郁闷的王小强找到自己当年的同学——现在某互联网大企业的HR喝咖啡聊天,才打听到了一点职场内幕:以前海归在一线城市扎堆,因为竞争太激烈,现在已经大量分流到二三线城市。但是呢,这些地方能容纳海归人才的公司有限,职位就那么多,每家企业都有多位求职者备选,不怕没有上门的。

再说了,喝过洋墨水的人,难免眼高手低,他们在海外看国内的欣欣向荣,只知道国内企业工资水涨船高,却不知道多少人早出晚归,用996才打拼出来这些上市奇迹。他们只听说了年轻人拥有了突破职场天花板的机遇,却不知道每一个光鲜亮丽的成功者,都是激烈竞争、万里挑一的幸运儿。

海归留学生们,想要媲美一线城市的事业发展机遇,还想要保障比肩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品质,更想要拿业内顶尖的高薪,理想很丰满,现实特别骨感。

  • 海归PK土著,谁是职场王者?

还记得以前看求职招聘,许多公司都明晃晃地标上了这么一条:“有海外留学经历、海外工作经历者优先。”那时候,留学生都是抢手货,海外留学归来,几乎就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词。

可是现在再去脉脉上看看,除了少数真的和外贸有关的行业,很少有公司在招聘要求里写上这一条路了。甚至还有知名企业的HR直接把大实话说出来了:“现在招一个海归研究生,还不如985高校本科生!”

王小强的求职难,就反应出了出国留学者的普遍困境,国内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断提高,海归如果只靠一纸含金量不高的文凭,其实在求职时已经没那么大的优势了。

混迹在海归大潮中,不仅要和土著职场人竞争,更要同自己的同路人竞争,工作经验当然比不上前者,只能在知识储备、工作技能、人脉积累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应对国内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

所以,海归们在脉脉上注册账号,也算是走对了路。尽快搭建起国内的职场人脉,找准自己的竞争优势,早日完成“本土化”,才是海归人才立足国内职场圈的必经之路。

面对来势汹汹的海归们,其实土著职场人也不必太过担心,咱们都是大风大浪过来的,什么样的996没经历过,什么样的线性增长KPI没见过?守住自己的阵地,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