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出轨但无罪的美国之行,似乎并没有改变刘强东,但却正在改变着京东。

一年半前,刘强东案东窗事发,各类负面标签让一向形象良好的刘强东人设崩塌。虽然时至今日,外界对于刘强东案仍怀有不少争议和猜疑,但一场风波过后,看似安然无恙的刘强东却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改往日高调的行事作风,变得低调谨慎了不少,一向热衷于出席各种公开场合,参加各类活动的刘强东,在经历一场桃色风波后,仿佛变了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也几乎没有再像以前一样抛头露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除了刘强东个人的改变,京东内部也在孕育着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在进入2020年仅三个月内,刘强东已经接连不断的卸任了29家公司的高管职务,其中,在最频繁的时候,刘强东仅短短两天就卸任了18家公司的总经理职务,而这一反常的举动,似乎和刘强东以往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刘强东在一次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如果失去京东的控制权,将会第一时把它卖掉,拿钱走人。”这也表明,刘强东对于京东控制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从京东创立至今,刘强东素来都是独断专行的,在决定要提出做自主物流体系时,刘强东的提议遭到内部高层和股东们一致反对,但手中握有一票否决权的刘强东仍然力排众议,不惜违背股东们的意愿也要坚持做京东物流。从这一件事上,足以表明刘强东是十分不愿放权的。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导致他三个月卸任29家公司,刘强东意识到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褪去光环的刘强东,从台前转入幕后

回顾刘强东的创业史,似乎大权独揽是京东长期以来的模式,也是刘强东最引以为傲的资本,从一个贫困乡村走出来的贫苦青年,到创立一家全国第二的电商公司,白手起家的刘强东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刘强东个人掌权下的京东,却似乎也陷入发展困境。

一直以来,京东始终未能超越阿里巴巴,而马云和刘强东之间的瑜亮情结,或许也是一种最贴切的比喻。而电商黑马拼多多的迅速崛起,又让京东陷入“前有阿里巴巴,后有拼多多”的夹缝中,进退两难。在电商三巨头中,刘强东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以及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由他一手创立的京东物流体系,不过看似独具特色的京东物流背后,却似乎并不如尽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刘强东以内部信的方式和全体员工交了底,京东物流已连续12年亏损,2018年一年的亏损额度高达23亿人民币。“公司已经亏了十几年,如果这么亏下去,京东物流融来的钱只够亏两年的,我相信所有京东配送兄弟都不希望公司倒闭。”这也表明,当初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要做京东物流的刘强东,始终未能让京东物流为企业和股东们创造利润,而且持续不断的在亏钱、烧钱。虽然,随后在刘强东大刀阔斧的改革下,京东物流终于避免倒闭,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根据京东集团发布2019年财报,全年净收入5769亿人民币,净利润122亿元。22岁的京东,终于首次实现首次年度盈利,而京东物流持续亏损十几年,才勉强止亏为盈,对于股东们的商业投资而言,意味着风险过高、投资过大、周期较长,并不算是一笔成功的投资。用业绩说话,是鉴定一个创始人和最高管理者能力的标准,而刘强东显然并不算合格,而笼罩在身上的光环也在逐渐褪去,从台前转到幕后或许是最好的归宿。

此外,同样是电商圈内领军人物的马云,早已宣布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职务,把最高指挥权交给了张勇。而不愿放权的刘强东,最终选择了放权,或许也是出于京东长远发展、建立人才制度、以及一些其他个人因素,至于刘强东究竟意识到了什么?或许,对个人或者公司而言,刘强东作出放权的决定是一个“东哥”时代的结束,也是京东“去刘强东化”新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天下,阿里巴巴离开了马云,由张勇接班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刘强东的退居幕后,或许也是京东即将揭开新的篇章,也更有利于推动京东的人才体系的发展。少了东哥的京东,也会像少了马云的阿里一样,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