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面试,企业“己欲”与员工“人欲”的相互摸底

利学认为,面试(含笔试)过程就是企业“己欲”与员工“人欲”的相互摸底,我们有了人才模型,确定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确定了企业给员工提供的“人欲”之后,根据企业“己欲”制定对人才详细的需求标准,通过面试与员工相互摸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招聘中,即便过程很严谨,即便按照人才模型事先建立了详细的话术和试题,在实际招聘中,我们发现,招聘进来的人真正适合企业、成为人才的比例并不高。据一些资料记载,普通的面试招聘成功率不到40%,而有经验的招聘专家采用知名度很高的人才测评软件后,面试招聘成功率有很大的提升,这个很大的提升也不会超过20%,成功率依旧在60%以下。结论是,单纯的面试招聘不足以判断招聘的人是否适合于自己的公司,是否会成为自己公司的人才。

什么原因呢?这个很好理解,孔子曾经在《论语·公冶长》中写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试(含笔试)招聘过程中,招聘人员看了应聘者的简历,根据不同的应聘对象,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招聘问题,用标准的招聘话术询问,根据应聘者的回答,判断其是否适合于自己的公司。可能有的企业还进行一些心理测评,得出测评结果,评价是否适合这个岗位。

所有的这些,不论是书面的试卷还是回答面试问题,都属于“听其言”的范畴,都是在听应聘者讲,即使是应聘者对以前成功经历的描述,也没有脱离“听其言”的范畴。面试就是一个只有“听其言”的过程,缺少了“观其行”。无法看到应聘者在应聘岗位上的实际行动,这就是面试成功率低的原因。

那些招聘专家在没有“观其行”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几个小时的“听其言”的招聘,就能够取得60%的招聘成功率,还是很不容易的。正因为专家的招聘成功率都不是很高,利学认为,仅仅依靠面试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成为企业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才试用,企业“己欲”与员工“人欲”的实地考察

如何解决面试中无法准确判断这个问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除了“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先是“听其言”的初步考察,合格后进入公司,在应聘岗位上看他的实际行动——“观其行”。从而靠“听其言、观其行”的完整流程来判断应聘者是否胜任这个工作,是否为企业需要的人才,这就是人才的试用。

利学认为试用期应该划在招聘流程内。招聘由面试部分和试用部分组成,试用这个过程是企业“己欲”与员工“人欲”的实地考察,试用期是招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试是招聘的初步审核,试用是对面试结果的复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虽然几乎所有企业都有试用期,但是,真正把试用期当成人才招聘的一部分的企业还是很少。企业一方面抱怨招聘(面试)成功率很低;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在试用期内又不进行认真考察,这是导致新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试用期具体考察什么内容呢?还是对人才模型内容的复核,就是对人才模型中,岗位能力、适应企业文化环境的能力、个人期望待遇与公司付出的匹配程度的实地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用期一般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在这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内,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试用期员工的表现来进行判断,判断他在这三个方面是否能够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