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学术地域性很强,在福建一地,代表人物首推陈寿祺。他学通汉、宋,世称“通儒”,于经学、小学、古文辞学等无不深究,著述丰富.他坚持兼收并蓄、关注现实的治学原则,广泛吸收各家学术所长,而且究心'经世致用'之学,形成以'兼通'和'致用'为特征的学术风格.他在主持鳌峰书院期间,以有用之学造士,造就出林则徐等一大批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人物。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学术大师。

陈寿祺,字恭甫,一字苇仁,号左海,晚自号隐屏山人。闽县人。他出身于耕读世家,父亲是贡生出身的民间私塾教师。他“不饮,不弈,樗蒲不入座,惟手不释卷”。 少年时就师从大儒孟超然。孟以国士待之,并预言:“十年后,福建有通儒起,陈生是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十八岁时,向朝廷献百韵诗并序,沈博绝丽,传诵一时。考中进士后,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但他要求回家尽孝,不愿做官。在父命之下,无奈做了广东乡试副考官 、河南乡试副考官以及京师会试同考官等一些文教方面的官职,成为记名御史。后来陈寿祺父母相继去世,他执意辞官回乡。辞官后,他被阮元请到诂经精舍。阮元纂群经古义为《经郛》,各种条例都是出自陈寿祺之手。他后来又主持泉州清源书院十年,鼇峰书院十一年,与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作义利辨、知耻说、科举论以示学者。他还奏请将明儒黄道周从祀孔庙,得到批准。

陈寿祺寓"经世致用"思想于教学实践和改革书院的活动中,为沉溺于理学窠臼的福建学坛注入了一股新风,使福建学坛摆脱了理学的束缚,形成了汉学、经世致用之学、今文经学与理学等诸学并存的新局面,为处在社会大变革前夜的福建做了必要的精神准备,也为孕育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培育了沃壤。

陈寿祺会试出身于朱珪、阮元一门,走的完全是汉儒的路子,加上与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程瑶田等人的交游,他“学益精博,解经得两汉大义,每举一义,辄有折中。”专为郑、许之学。以疏通经传,与同年张惠言、王引之并负重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著有《五经异义疏证》,《左海经辨》,《左海文集》、 《绛跗堂诗集》等,诗歌沈博绝丽,有六朝三唐风格。他渊深厚实的学问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观念皆沾溉其诗歌创作,使其诗体现出学人之诗的特色。具体表现为,用典雅正博综、喜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直至创作了一些“学问诗”。这种学人之诗的创作倾向,营造出一种沉郁典重、恢弘奥博的诗风,使闽派诗风为之一变,影响至近代。比如有一首《喜得家书口占长句》:“又是山城半载过,客中是处寄吟窝。人如明月圆时少,友似东风散处多。一第艰难负镫火,十年贫贱托诗歌。家书乍报高堂健,今日春晖喜若何。”

在文体方面,陈寿祺表现出某种过渡性。一方面坚守汉学方法,另一方面又注意到了时弊,并反思汉学弊端,再次重视理学修身的重要性,表现出很强的经世精神。他的文论也由早期纯粹的汉学之论转变为以“立诚”、“有用”为宗旨,体现出汉宋调和的特色,而区别于同时代的古文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方志学方面,他主纂道光《福建通志》原稿共400卷,其中《地理沿革志》、《金石志》、《方言志》、《列传》及陈寿祺自撰的《形势志》、《山川志》,都广征博采,丰赡翔实,堪称力作。

陈寿祺的儿子陈乔枞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陈寿祺于六十四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