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为我国秦朝和汉朝,前后历时441年。这一时期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封建制经济日趋巩固和繁盛,我国古代各学科体系逐渐形成,许多生产技术也趋于成熟。我国古代传统的农、医、天、算等四大学科,在这时期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发展造船业、航海业和水师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出现了我国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秦代跃居世界之首的造船业

秦皇朝虽然统治时间只有十余年,但在造船业和航运业发展速度上较前代显著加快。

秦代的造船,继承和发展了巴蜀地区以及原来诸侯国家发达的造船业。秦始皇非常重视航运业,例如,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就开始筑弛道,整治全国各江河水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使水上交通四通八达;为统一和开发岭南地区的需要,花了五年时间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运河——灵渠,它“深不数尺,广可二丈,足泛千斛之舟”,从中可知秦代已能造载重50吨左右的船舶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从京都咸阳出发,到云梦换船顺江东下,又经缸江扬帆北上,再次视察重要海港芝罘,历时几个月。可以想象,当时如果没有船种众多、设备齐全、性能优良的御用船队,秦始皇是不会在江河湖海中进行五次长时间巡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漕运始于春秋战国,到秦代有进一步发展。秦始皇派蒙恬发兵30万攻甸奴时,从山东黄县、阜平用海船渡渤海向河北的军队运粮;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发兵50万统一岭南时,也是从水路供应军队的粮草;秦始皇两次派徐福率庞大的船队到海外去求仙药,传说徐福到过日本和台湾,以上例子说明秦代造船业的兴旺发达。

1974年在广州发掘出一处造船工场遗址。中心有三个平行排的船台和一个木料加工场地。其特点是:船台与滑道相结合,是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的。木墩与滑板不固定,滑道宽距根据不同需要可宽可窄。滑板上平置两行承受船体的木墩,共有13对,两两相对排列,高约1米,正好适应在船底进行钻孔、打钉、捻缝等工作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类采用船台与滑道下水相结合的原理,已和现代船厂的船台、滑道下水的原理一致,可见当时造船技术的先进。从较大的二号船台推算,可造宽6~8米,长30米,载重50~60吨的木船。“越人善于造舟”,岭南又盛产木材,这个遗址确是个理想的造船场地。在木料加工场上有烤弯木料的“弯木地牛”结构。经C14测定,为公元前240年左右。

此外,秦代还在今陕西,四川、安徽、浙江、江西等许多地方设置了造船工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汉代兴旺的造船业

汉代初期,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经过60年努力已逐步恢复和发展。到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由于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治铁、煮盐、丝绸等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水运的需要和水师的强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造船业兴旺起来。

西汉时期,造船中心就有数十处之多。其中主要有长安,雒阳(今洛阳东),巴蜀(今四川),长沙,洞庭湖一带,庐江郡(今安徽省庐江县一带),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长江口附近的吴(今苏州市),会稽(今绍兴市),福州,番禹(今广州市)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已能按照不同需要,造出多种类型的客船、货船和战船。客、货船中有龙舟、酒肪、舸、艇、轻舟之分;战船中更有楼船、斗舰、艨、桥船、戈船、赤马、斥候之別。船舶建造进一步趋于专业化,显示了造船技术的提高。那时所造的船是以长度“丈”来计算的,当时有的巨商一家就拥有船千丈之多。在对外战争中,汉代水师一次就能出动上千艘战船。首都长安竟出现“大船万艘,转漕相过”的繁荣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从出土文物看秦汉时期的造船技术

解放初期,在长沙曾出土ー只两汉时期的木船模。它由一段整木雕成,船形较细长,头部较狭窄,尾部稍宽,中部最宽。船底部呈圆弧形。在船头、船尾上又各接出一段长方形的平板,总长1.54米,上部外侧最宽处0.2米。在船身两侧和首尾平板上都有模拟的钉孔。两侧有较高的防护舷板。舷板上左右伸出16只木桨。尾部还有一只桨,用以代舵,这属内河航行的快速船型,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在广州西郊西汉墓中出土一艘木质船模。这只船模也是用一段整木雕成。船底中部略平,首尾部分略向上翘,船中部有两个小房。前房较高呈方形,后房稍低呈长方形。小房两侧有用长板条构成的通道。小房的前区为操舟之所,有4个木桶,持桨并坐两排,各持短桨一把。船尾还有一个木桶,坐着手持一短桨,可能是掌握船的方向,此船模全长0.806米,高0.206米。

1955年在广州东郊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一个陶质船模,全长0.54米,宽0.115米,高0.16米,前窄后宽,从船头到船尾架横梁8根。甲板上建小房三间,前房矮而宽,上有横形篷顶;中房略高,呈方形,上有圆形篷顶;后房更高一些:也有横形篷顶,作为舵楼。船首两侧各装桨架三支,船首悬一灯。船尾有舵,舵叶上有一孔。两舷有外延木板条,可作为船工撑篙的走道,船首有6个姿态各异的陶俑,分布在船面的不同的位置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汉中出土一只船模。该船用一段整木雕凿而成,全长0.71米,宽0.105米,头窄尾宽,底平呈棱形,两头呈流线型上翘,船身瘦长,给人以轻巧快速之感。甲板上有两根横梁并伸出舷外,作舷边通道板的支座。船的前端有桨4支,尾部有后梢一支。

以上四只出土的汉代船模,有助于了解当时船舶的形制和属具的概貌。

四、秦汉造船技术的结晶——汉代百尺楼船

汉代的楼船以高大雄壮而闻名于世,是汉代造船技术发达的标志。汉武帝很重视楼船的发展,他曾同群臣乘坐楼船在汾河上宴饮,曾在楼船上招待过各国使节。

楼船的种类很多,战船和民船中都有楼船。一般是根据船只的大小在甲板上建楼数层。其中有一种三层楼的楼船,它的每一层都有专门的名称。据东汉刘熙著的《释名·释船》上记载:“船上屋曰庐,象含也,其上重室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又在其上曰雀室,于中侯望,若鸟雀之惊视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记·平淮书》上说:汉武帝“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说明了楼船的高大壮观。据《后汉书·公逊述传》上记载:汉武帝“又造十层赤楼帛蓝船”,说明这种船比一般楼船更加高大雄伟。又据《太平御览》上记载,汉武帝在长安所造的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万人”这个数目可能是误记或夸大之词,后来在《西阳杂俎》上叙述豫章大船时,就把万人改为千人了。这个数字大致符合情理。就是载千人的大船,在当时也称得上世界上最大的船舶了。

参考文献:

何峰:《被遗忘的海洋大国——12至15世纪作为海上强国的中国》

张玉林:《先秦秦汉水军战船概述》

邱立诚:《广东秦汉时期建筑遗址初探》

席龙飞:《中国传统船舶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