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重组实际上是公司治理层面的,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的概念。股权重组比较适合准上市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重组呢?先从集团公司(也就是上市主体公司)的角度来分析,对上市主体公司有什么好处。

第一,可以满足财务指标的要求。一旦重组了,营业规模变得更大,利润变得更高了,净资产指标更高了,现金流可能更充足。

第二,可以满足股权高度集中的要求。假设企业的股权是很分散、很零乱的,一般上市的时候在股权方面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持上不持下。华为公司的股权激励,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做得最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华为从2.4万元人民币起步,做到现在每年几千亿元销售额的世界顶级企业,而且到今天还没有上市。它是用员工的钱激励员工的最典型的企业,操作思路非常缜密,全世界独一无二,所以他们的股权也是比较零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华为很难上市,因为华为如果上市,是要经过千难万险的,因为它的股东现在超过8万人了,而要想成为上市公司,证监会就要对公司所有股东做背景调查,把8万多人的背景调查做完,估计要50年左右。华为公司的股份在全世界“持上不持下”,也就是说,华为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公司,但是所有的高管、所有的股东在任何分、子公司不持股,而统统在华为总部持股

持下不持上。也有一些股权重组做得很好的企业,是“持下不持上”。什么叫“持下不持上”呢?中国有一个企业叫复星国际,资产是上千亿元级别的,董事长是郭广昌,四个股东都是复旦大学的同学,号称“复旦四剑客”。他们刚开始是做医药咨询的,专门做商业信息搜集和整理分析,后来慢慢做成实业。复星国际的股东除了前五大股东在复星国际总部,其他所有激励对象统统在下面的各个子公司,总部一个都没有,这种持股模式就叫“持下不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层次持股。还有一种模式叫“多层次持股”,是既持上持下还持中间,这是什么意思呢?假设一个人是南京子公司的总经理,总部可以用南京这家子公司的股份来激励他。南京子公司是深圳总部控股的一个公司,所以他就在他的公司持股,这叫当地公司持股,总部给他一个特权,在公司高速发展的时期,他可以为公司输送人才。

人才是内部培养的忠诚度高一些,还是外部引进的忠诚度高一些?换句话说,人有两种输血功能,一种是外部输血,一种是自己具有造血功能。企业的人才获取也同样有两种途径。太多的企业案例来佐证,人才大多是内部培养的比较好。马云曾经说过,他最大的错误或者遗憾就是,过去他认为自己带的18个人,最高职务能做到部门经理就不错了,因此以后为了企业的发展要引进更多的人才,结果最后发现,这么多“空降兵”来来往往,没有一个真正落得了地的,而当年跟随他的那18个人,全都成了副总裁以上甚至是董事级别的高管。因此,内部培养的人才比较好,不仅从骨子里认同公司,而且最了解公司。当然,外面的“空降兵”也可以用,但那是应急机制,就好像一个人突然出车祸了大量失血,要立刻输血,公司在危急关头引进一两个“空降兵”也未尝不可,但千万不要把希望全部放在人才的外部引进上,而要关注内部人才的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设张总经理培养出一个接班人A,而且为这个接班人A配了两名总监、一名财务、一名客服,到无锡开拓市场,最后在无锡开了一家子公司,由总部控股。为了表示对张总经理的感谢,公司让张总经理在无锡公司持有5%~10%的股份。在这种机制下,张总经理愿不愿意培养人才?肯定愿意,天天琢磨着有哪些人可以成为子公司的总经理。所谓“体制决定统治”,你希望别人为你输送人才,那你有没有设定让他们发自内心主动为你输送人才的机制?这很重要。

不仅在自己的公司持股,还在母公司或者子公司持股,这就叫“多层次持股”。前文中讲到的“集团股持股”就是总部持股;在职分红、“135激励法”就是在自己的公司持股。一个人在集团总部有股份,在自己的公司有股份,在其培养的各地子公司也都有股份,每个公司年年都有分红,所有的分红都是按照“532原则”来支付,他的身上有无数条利润纽带,那这个人还舍得离开公司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公司打算上市,这个股权结构就比较复杂了,股权结构复杂就上不了市,怎么办呢?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把当初给股东的这些股份,用其他的方式置换回来,股东在分公司可以继续享有在职分红,但是注册股被取消了,这样从组织架构看起来,公司是100%完成控股,这样上市就比较容易了。

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刚开始公司规模很小的时候,要进行高度集权化管理;发展过程中,为了快速扩张和裂变,公司要进行授权式管理;等到公司变得很大时,又要进行集权化管理,放权——集权——放权……就这样不断循环。

为什么要把放出去的股份收回来呢?收回股份的目的,不是因为后悔把股份分给股东,而是要跟股东实现“共赢”。比如股份放在子公司,三年能分500万元,但是放到总部,三年以后变成上市公司时,500万元就能变成5000万元,彼此是共赢的。所以从集团总部的角度,股权要高度集中,就要把过去释放出去的股份收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从被置换的对象(比如分、子公司总经理)角度来看,收回股份又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实现股份的稳定分红水平。比如,过去张总只在南京公司一家持股,现在是在集团总部持股,集团有100家子公司,这100家公司最后的平均值是赢利的,张总就可以赢利,平均值是亏损的张总才亏损。换句话说,树大根深,并非过去的一叶小舟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强,分红水平就比较稳定了。

第二,实现股份价值的最大化。股份有三重价值:分红,股份增值,股份溢价。

股份的第一重价值,叫“分红”。有很多股东,不愿意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把股份授予相关利益者。其实,股份的收益来源于阶梯状陡增。三个段位,一般人只能看到最低层面的收益,也就是分红。比如今年公司赢利1000万元,全部拿出来分了,作为股东你持有公司5%的股份,那么你可以分红50万元,这是你的股东权益。但这种权益是最低层面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股份的第二重价值,叫“股份增值”。比如,股东A在公司总部持有5%的股份,今年公司拿出1000万元来分红,那么股东A可以分到50万元的分红。这时投资者B投资这家公司1000万元,持有公司10%的股份,那么股东A的股份由5%变成了4.5%[即(1–10%)×5%],股份,但是这4.5%的股份价值却增值了——由原来的50万元变为450万元了。这就叫“股份增值”。

股份的第三重价值,叫“股份溢价”。投资者B投资这家公司1000万元,是有一个预期回报的,比如认为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不错,可能会上市。假设5年以后这家公司真的上市了,市值变成了50亿元,此时股东A持有的4.5%的股份,可能变成3%左右了,但是这3%的股份价值达1.5亿元——股份比例越来越小,但实际的股份价值却越来越高。这个1.5亿元,就是股份溢价。

要想让股份有溢价的可能,就必须有外围的人进入公司稀释股份,要么是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的股民们稀释的股份,要么是投资者进来稀释的股份。股份唯有被稀释,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子公司总经理的股份换算到公司总部来,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实现股份价值最大化。因为他在子公司只能享有子公司的利润分红,而不可能变成上市公司的股东,也就享受不到因上市而带来的股权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