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统局的数据上来看,国内对于肉类的消费几十年来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增长,目前已经超过日本,并不断向欧盟和美国市场靠近;但根据十三五的规划预测,2020年我国肉类总需求量将达到1亿吨,而肉类的产量只能增长到9000万吨,这意味着我国将会存在1000万吨的供需缺口。

此外消费升级的背后,国人越来越愿意为健康买单,可以窥见,国内植物肉产品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本次35斗采访到了植物肉企业Vesta未食达的首席营销官李少博,他为我们介绍了未食达独特的发展规划。

做植物肉的科技公司——Vesta未食达

未食达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以技术为发展核心,研发驱动型植物肉科技公司。自成立以来,未食达一直致力于新一代植物肉产品的研发、销售,从多个维度尝试为肉食动物提供口感、味道与健康并重的非肉选择。目前未食达的植物肉产品均为自主研发,通过不断尝试重新组合植物蛋白,做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产品,并优化营养组成。

未食达的核心团队大多都是海归人才,在一手掌握国外最前沿技术、营销以及产品状态的同时,又更懂得怎样和国内消费者沟通,这样的团队结构无疑是未食达未来发展的优良地基。

未食达的独特预判——以新一代植物肉拿下中餐市场

作为本土植物肉品牌,未食达对中国市场有着独特的认知。

面对拥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中国市场,蒸煮等各种复杂加工工艺形成了国人独特的烹饪习惯,欧美成熟的植物肉产品不一定适合这片土地,未食达首席营销官李少博认为:植物肉要打开中国市场,做西餐远不够贴合国人的饮食习惯,把握中餐市场是未来未食达发展的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未食达官网

中餐食材难以量化,这给产品的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在面向市场上,是否有降低成本的可能,对此李少博认为:运用在植物肉产品中的拉丝蛋白成本其实不到30%,目前人造肉之所以价格高昂主要来自于其他营养、胶体、技术和生产成本,加之国内并不成熟的技术储备等也无意间加码了早期植物肉产品的价格。但李少博表示未来价格空间将会有1/3的下降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植物肉产品的感官特性和价格未来都将更符合大众期望。

此外,李少博还提到:“植物肉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市场,唯一可能出现波动的问题是每个企业的发展策略和市场表现不同,且目前国内植物基的发展还没有欧美国家那么大量的资本、时间投入研发工作,这可能造成消费者对植物基的认知差异,但这并不会影响整体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教育会同步进行,植物基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会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消费者的认知差异将逐渐被越来越完备的供应链补齐。

加快技术迭代,布局未食达常供形态

掌握海外先进技术,对本土化饮食习惯的了解,这两点相辅相成,形成了未食达团队特有的发展优势。未食达在这样的优势下,做出各种尝试,例如之前未食达旗下植物肉品牌“HUICUI烩粹”与拉面说的联名产品“人造肉拉面”在天猫旗舰店一登录,就拥有80秒内20000份售罄,并补货40000份的好成绩,可以说得到了消费市场的认可。对此李少博表示,和拉面说的合作是一个好的开端,长远来看,未食达未来也会做长期供应端口。

在营销布局上,未食达会以技术研发为宣传点,坚持有内容才有宣传,同时逐步积累市场数据,最终将企业发展模式优化到以市场数据引导产品研发的最佳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植物基产品的市场形态和消费者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未食达官网

目前,未食达针对中国烹饪习惯的产品研发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强调耐煮性的中餐,未食达在经过多项研究之后,突破了具有明确含量、指标标准的纳米筋膜技术。实验数据表明,这种拥有纳米筋膜技术加持的植物肉产品在耐煮特性上,比国外的成熟产品及国内其他植物肉产品高出14倍,且咬感和锁水性都比较好,显然更适配国内消费者需求。从目前实验的方向来看,未食达已经在饺子、生煎包、肉燥意大利面、午餐肉等多项特色产品上取得进展,形态上大多趋于耐煮、锁水、有咬感的肉馅一类,面对未来市场的需求,未食达会进一步以研发为重心,加快产品升级。

重磅战略合作加码未来发展

谈及未来发展,未食达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行业以内,未食达会进一步扩大行业壁垒,在继技术的自主研发之后,未来会增加自主生产核心原料的新壁垒,这将会进一步凸显未食达在植物肉领域不可复刻的独特价值。

在未来发展合作方向上,李少博透露目前未食达已与北京餐饮品牌金鼎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此次合作未食达将于金鼎轩以及旗下素食品牌“善哉”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探讨,在中餐领域进行植物肉研发和实验,未来产品也会主要聚焦在覆盖堂食和预包装产品的烹饪中餐上。未食达希望能够通过与金鼎轩长线合作的稳定数据调整自身产品,使研发成果更加稳定地转化到新产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