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淘宝造就了电商的狂欢起点!

一路前行的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兴起,让无数个人和商家都依靠电商发家致富。

在电商一片繁荣的同时,刷单早已发展成一条产业链,无论是电商领域还是直播平台,刷单炒信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而刷单造成的虚假繁荣,也早已引发税务部门注意。

01、天猫、京东网店被要求自查并补缴相应税款

近日,多家电商企业收到国家税务总局发的一条“风险自查提示”,提醒相关企业存在少计销售收入的风险,要求企业自查3年以来存在的漏报问题并补缴税款以及滞纳金。

据相关报道显示,北京第一批通知了2000家企业,一次性按照支付宝进账额度补税。

简而言之,一些在线商店对大量刷子订单进行排序,这些税收订单由税务局使用大数据进行监控。在17-19年之间,电商平台流水对不上的公司的收入纳税。现在,税务局在秋季之后开始计算帐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间,电商卖家慌了,哀嚎一片!

02、刷单一时爽,补税哭断肠

目前,根据相关税务局的通知提示,被通知企业主要为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的企业,其向税务部门申报的销售收入与电商平台所统计的销售收入差异较大,需要补缴营收差额所产生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1月1日《电商法》正式实行,将税收问题纳入《电商法》范畴,明确了税收范围、缴纳主体等。此后,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上的卖家,都需要依法缴税。但之前并未明确相关细则,因此很多商家并未在意,但是电商法的实行让税务机关在税务稽查上有了法律依据。

不过,此前相关审查并不算严苛,很多商家普遍通过刷单等行为钻空子,能少缴税就少缴,能隐含刷单就刷单。

现在突击“刷单补税”,那些之前疯狂刷单的店铺怕是要赔到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表示:“2017年数据都有,看来税务局这是早就备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直播带货也难逃一劫

涉及刷单和电商交易数据真实性问题的还有直播带货。

刷单一直以来都是电商领域无法根除的问题。如今随着直播带货等狂热,这一现象更加猖獗。自从网络购物兴起以来,刷单逐渐形成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今年火起来的网络直播带货活动,也被刷单“灰产”人员盯上了,不失时机地推出多种直播指标“皆可刷”的服务。

从媒体披露的收费标准看,这种直播刷单服务收费不高,但“效果”却相当惊人,对购买这项服务的买家来说似乎很划算。但这种刷单服务只是“肥”了少数人,却在摧毁直播电商的前途。

前淘宝直播负责人赵圆圆在微博中直言直播带货数据虚假的问题。“现在一场直播没有几个亿都不好意思发战报了”,他指出,“现在直播带货1元秒的车按原价算销售额,打五折的商品按原价算成交……个个都在放卫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专家指出,作为纳税基数的销售额,应为直播活动中真实的销售额。但是,真实的销售额需要证据材料予以支撑,特别是直播平台故意夸大交易额时,税务机关有理由认为,直播平台宣传的销售额为直播活动中的销售额。

若商家此时无法证明实际销售额,则直播平台所夸大宣传的销售额,有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真实的销售额。此时提供商品的商家可能被要求补缴税款,甚至被税务机关予以行政处罚。

此外,若因为直播平台擅自夸大销售额最终导致提供商品的商家被处罚或被要求补缴税款,则此事属于因直播平台的行为给商家造成了经济损失,商家可向直播平台要求民事赔偿。主播个人对此负有责任的,亦可能被商家要求民事赔偿。

接下来,为整顿行业,规范电商经营和维护消费者权益,或许电商严格征税会逐步推广开来。

此外,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电商行业中,如果要补齐公司开业至今的所有未交税的税款,就意味着电商企业的利润变得更加微薄。电商补税会推动天猫、京东等平台上的卖家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优胜劣汰是迟早的事。

未来,完全依靠打价格战的卖家很可能关店撤离,而那些有着经营特色的商家则会生存下来。

来源:网络素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