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识路达人“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关于“下西洋”的目的,史学界一向众说纷纭,结论扑朔迷离。

但令西奇妹更感兴趣的却是:按照明朝的科技水平,为何开着宝船7次下西洋,到达过37个国家和地区的郑和,没有迷路?

这显然不是“侥幸”两个字能解释。

一:“郑和”是谁?

郑和(1371年?- 1433年?),原本姓马,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和。

“郑和”这个名字出现在《明史》中的次数相当多,关于他的出生,是这样记载的:

明史》: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马三保童鞋原本也算是一位出生良好的贵族了,因为他的太太太太爷爷是元初名臣赛典赤·赡思丁。

太太太太……爷爷在担任云南地方官的时候因为工作勤勤恳恳,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还被元朝追赠为“咸阳王”。这么说来,三保勉强也能算作一位王亲。

但好景不长,在十岁那年,明朝军队攻入云南,马三保没过上几天的好日子便到了头。因为年纪尚小,他保住了脑袋,但某些部位却没保住……

当命运不待见你的时候,要怎么做?

“改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马太监被分配给了燕王Judy(朱棣),Judy顺手给马太监改了个名字叫“马和”。

这件事意味着:马和人生中的贵人(Judy)出现了。

《七修类稿》:
“永乐丁亥,命太监郑和、王景弘、侯显三人,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今人以为三保太监下洋,不知郑和旧名三保,皆靖难内臣有功者。”

在Judy(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时候,马和作为Judy的贴身太监,常常替他出谋划策。渐渐地,马和的军事才能被Judy赏识。最后在在郑村坝之战中,因为马和的妙计,使燕军扭转了颓势。

Judy很高兴,便将“郑村坝”的“郑”姓赐给了他。

再一次的改名,“马和”变成了“郑和”。

从此开启一路高光带闪电的职业航海时代!

二:郑和去了哪里?

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和七次下西洋线路图。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到底去了哪里?各家说法不一,我们就以二十四史的《明史》为准,郑和去过37个国家和地区,来看资料:

《明史》: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逻罗、古里、满刺加、渤泥、苏门答刺、阿鲁、阿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刺、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古时的地名我们未必熟悉,所以小妹按照如今的国家和地区大体翻译一下(有些古地名古国早已融合消失,故无法逐个翻译):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苏门答喇及旧港(印尼苏门答腊)、浡泥(印尼加里曼丹)、爪哇(印尼爪哇岛)、满喇加(马六甲)、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榜葛喇(孟加拉)、古里(印度卡利卡特)等……
知道你不明白,所以我们还是看地图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和七次下西洋线路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这条线路非常非常壮观。

三:郑和为何没有迷路?

那么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明朝的航海技术已经那么强大了吗?郑和7下西洋,来回14次,就没有迷路?古人是依靠什么来辨认航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1)沿岸航行:

如果我们去观察郑和的航海路线图,会发现宝船几乎都贴着岸边航行,也就是俗称的“近岸航行”郑和依靠“陆地地形”结合“海图”进行航行定位。

“陆地地形”很容易理解,所谓“海图”,大体就是告诉你沿着什么方向航行多久会遇见一个什么样的标志物,可以用来估算大约位置。

当然郑和或许也想过“远洋航行”,但明代的船只主体大多为木结构,这样的材质在抗浪性和抗沉性上都不算上佳,航速也不会很快。从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来看,木船无法适应远洋航行。

  • (2)天文航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和航海图上注满了“牵星过洋”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和航海图上注满了“牵星过洋”数据。

那么你要问了,难道郑和就没有一点“黑科技”吗?

“还是有的。”

“观星”。

观星航海在我国的历史中源远流长,我们来看史料:

《淮南子》: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西汉)


《佛国记》:
“大海弥漫无边,不知东西,唯望日月星辰而进。”(东晋)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发现当古人在海上“不知东西”的时候,会抬头看星星。

随着天文学的进步,可以通过观测天上的恒星,通过辨识天空中特定位置亮度的天体来指引航向与方位。

不过,按照明代的天文水平,天文航海定位的精度也不太高,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且天文航海有一定局限性,那就是——没有星星的夜里。

阴天雨天时,要怎么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3)指南针:

没有星星的夜里,我要如何去航海?

“用指南针。”

其实古人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来看资料:

《萍洲可谈》: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北宋)

郑和所处的时代是明代,明代时,指引方向的神器已经从“司南”进化为“指南针”,可靠性有了很大提升。来看资料:

《明史》:
“指南针,术人用以定南北,辨方正位咸取则焉。”


《殊域周咨录》:
“世子虑闽人不善操舟,特遣看针通事一人率夷水手至,代充其役。’看针者,舶中司指南针者也。”

可见“指南针”在明代已经是比较常见的导航用具了。

虽然当时的“指南针”仍有很大改进空间,但也会在郑和的航海事业中起到一定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奇妹说:世界很大,我们去看看!

所有人类的进步,似乎都伴随着同一种规律——在迷失中探索,在探索中创造!

而郑和下西洋,探索的不仅仅是航海技术,还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勇于探索未知、开拓历史,这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明史》、

郎瑛:《七修类稿》、

刘安及其门客:《淮南子》、

法显:《佛国记》、

朱彧《萍洲可谈》、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