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江苏常州,10岁的小学生缪可馨,用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两三秒的一个瞬间动作,就这样结束了小可馨短暂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是一个偶发事件,开年以来,关于孩子跳楼自杀的新闻时有发生。

3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名12岁的学生,因上网课不积极,被家长严厉训斥后,一时想不开,从楼上跳下,不幸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7日,陕西延安,一名学生因复课后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家长训斥,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看到这些新闻,我的心都好痛,我特别能够感同身受到孩子的亲人在失去孩子之后的那份感受。

当儿童自杀的事件出现,网络上就会出现各种指责和抱怨的声音,有人指责老师有偿补课,收红包;

有人抱怨家长没做好挫折教育,让孩子经不起挫折;

有人谴责社会的唯分数论让自杀事件频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指责是没有用的,挑起大众的愤怒情绪也无法解决问题,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是,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如何唤起每个人对生命的珍视,对死亡的正确认知。

面对这个事件,我和7岁的果果坦诚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们一起深入地探讨了3件事儿。

第一件事
让他懂得,我爱你,你的生命最重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被珍视,这些也需要让孩子知道。作为父母,可以亲口告诉孩子,让他知道,他的生命被父母珍视,他是值得的。

因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行为、成绩、表现,我们很少透过这些行为去看到孩子的本真,我们很难有时间去跟孩子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可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却越发地需要妈妈的爱,因为这份爱,会让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最重要。

养育之道,莫忘初心。在十月怀胎的时候,很多妈妈都期盼着孩子能健健康康地降临人世间,只要孩子身体是健康的,我们就觉得是最大的恩赐。

我也不例外,果果是试管婴儿,在5个月排畸检查的时候,还一度被大夫诊断为脉络丛囊肿,孩子有可能会脑部发育不完善。

那次事件让我更加关注他的健康,只要他能健健康康地生下来,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随着孩子的降生,父母的期盼却越来越高,我们的关注点也从孩子的身体健康,逐渐过渡到行为表现、特长、习惯。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声,让很多父母盲目地带着孩子做早教、用闪卡,奔波在各种兴趣班里,生怕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不会而落后。

一部分家长,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还能秉承着爱与自由的教养模式,但一进入小学,很多“佛系”的父母也在学校和老师以及社会的各种要求之下,开始不断地关注成绩、排名、特长。

就这样,在孩子出生后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渐渐忘记了当初最本真的爱。

我在给果果讲述这个事情时,告诉他,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珍贵的,都值得好好被爱。

我希望他能透过这个事件,逐渐地明白,死亡只是提醒我们曾付出的爱以及已经离开我们而去的生命。

生命是一份宝贵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我们余下的生命来尊重那些已经去世的人。

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第二件事
让他知道,家会守护你,感受可以自由表达

我问:“果果,你觉得家是什么?”

果果说:“有爸爸妈妈,就是家。”

是啊,这就是孩子眼里最最朴实的家的概念。

我很喜欢英语里关于Family的解读,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一个空间,有了爸爸妈妈,有了爱,就有了家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心里,家应该是最安全的,无论发生了什么,家都会在这里等着你。

我记得,刚刚离职开始创业的时候,我的老公给予我很大的支持,他说,你放手去做吧,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在这里。

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只要有家人的支持,我就愿意勇敢地去面对一切的未知。

在给果果讲了这个事情后,他问我:“那个小朋友为什么要跳楼?”

我说:“妈妈也不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那个孩子,但我想,她可能是受了委屈,有了负面情绪,一时想不开,就跳了下去。”

我继续说:“果果,如果你在学校遇到了开心的事情,回来一定要分享给我呀,你想想,你的开心讲给我听,我也开心,讲给爸爸,爸爸也开心,你的开心就变得好多好多了。”

果果听了以后好开心,他说:“我在学校吃了鸡排很开心,我觉得那个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鸡排,我跟你说了,你开心吗?”

我说:“当然开心啊,我都想去你们学校尝尝,什么鸡排这么好吃,你看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听到我这么说,果果更加开心了,他说我的开心加倍了。

紧接着我说:“如果你遇到了伤心、难过的事情,你也要告诉妈妈。因为难过的事情讲给我听,分享出来,就变成了一半儿。”

果果接着说:“那我再讲给爸爸,就又少了一半儿。”

“对啊对啊,爸爸也会体会你的难过,也会分走一部分。”

果果接着说:“如果我再分享给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那个难过就只剩了一丢丢了,就快没了……”

“哇,太棒了,是啊,这样我们就不会太难过了呀!”

我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你真实的面对它,告诉家人,就是最好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是站在一起的,我们一起跟情绪做朋友,我们一起面对结果。

只要他知道,无论他这一生遇到什么,家里都有爱在守护着他,就足够了。

就像《相约星期二》中写的:“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工作也办不到。”

第三件事
孩子,我们一起直面死亡这个话题

中国的文化中是很回避死亡的,“死”这个字不要轻易说出去,会让长辈觉得不吉利。

但是从数据上看,儿童自杀呈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

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看到这些数据,不知道你有什么感受,我感觉到这一组组冰冷的数据特别的触目惊心,毕竟,自己的身边很少发生这种事情。

这一组组数据在提醒我们,作为家长,我们要从小重视生命教育。因为死亡是我们和孩子必须却要坦诚面对的,如果不解决面对死亡的问题,那我们将何以度过这一生?

果果自从看了《寻梦环游记》,他就知道了死亡的存在,每个人最后都有死亡的那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对于7岁的他,依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其实,何况是孩子,我们成人又有多少人愿意直接面对呢?

果果一直说:“妈妈,你一直都是38岁,你不要过生日,因为你过了生日长一岁,你就不再是38岁,就老了。我不要你老,我不要你死……”

我说:“好啊,那妈妈就永远38岁,永远年轻……或许科学家哪天研制出来延长寿命的方法呢?我们看看现在怎么享受生活吧,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我们好好享受生活。”

同时,作为家长,我们还要注意,不要让孩子以为“死亡”就是动画片或者某些书里描述的那样的。

比如说高楼跳下去可以像小鸟一样飞,或者会被树枝接住的,再比如说某本书中描述到,受到挫折跳楼之后不是死亡,而是穿越到了美丽的隧道。

这种“美化自杀”的情节,一定要由家长来把关。当然,我们也呼吁相关行业严把关,杜绝这样的动画片和书籍出现在市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家庭生命教育》主题书单

面对缪可馨的事情,我问他,孩子的父母的感受,他说:“肯定好伤心,再也见不到孩子了。”

是啊,面对死亡的痛苦,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让孩子知道,不能用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让孩子明白自杀不是我们的人生选项,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可以有很多的途径去面对人生的困境,让他的生命观逐渐完善。

讲到这里,可能你会说,很多人说孩子的抗压能力太弱了,我们常常担心,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怕他们想不开,是不是我们要人为制造一些挫折,让孩子经历呢?

其实,我觉得不需要人为刻意去做,真正能感受到爱、有幸福感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足够强大的,他的抗挫能力和自愈能力,足以承受人生的困顿。

这是我和孩子一起讨论的3件事儿,你和孩子是如何来看待这些事情的呢?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只言片语,我们一起探讨。

-作者-

果妈阅读创始人李璇

本文首发果妈阅读(ID:guomaczj),超10000+父母订阅的阅读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哟,加入果妈阅读会员。